“高考倒计时”上的天数眼看越来越少,高三尖子生却开始“撂挑子”??? 优等生为啥“不想高考了”?
模拟考考掉信心 尖子生不想高考
“我根本不是这块材料,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不想考了。”
11日上午,坐在毓璜顶医院心理科门诊专家的面前,18岁的李晓一直重复着这样几句话。面对情绪低沉的儿子,陪同前来的父母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一边。
李晓是我市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是班里的尖子生,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前列。父母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李晓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考取一流名牌大学一直是他自认为”手到擒来“的目标。他的情绪发生变化源于最近的几次模拟考试和自主招生考试。这几次考试中,一向表现优异的李晓突然发挥失常,连续几次都发挥得不理想,和当初的预期有很大差距。
拿到成绩单后,李晓越想越心烦,情绪一天比一天低沉,一向自信满满的他竟然跟父母说:”我根本不是这个材料,我没有这个能力,不想上学了。”庆幸的是,情绪低落的李晓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出了问题,主动提出要看心理专家,就这样,在父母的陪伴下,他坐到了心理科主任医师张鲁诚的面前。
“情绪跌入低谷、烦躁、自我否定、没有自信心……他这种状态在很多高考生身上都有体现,并且很多心理出现状况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张鲁诚告诉记者,李晓的症结在于身为优等生的他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太高,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加之老师、家长的期望值也很高,在几次考试突然失利的打击下,之前累积的压力爆发出来,导致了情绪的迅速低落和精神疲惫,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打倒了”。
根据李晓的症状,张鲁诚为他安排了心理辅导并配合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的关键就是扭转孩子认知上的偏差,帮助他调整心态,认清高考只是生活的一个站点,未来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所考取的学校,给他以心理鼓励,让他重建信心,尤其是重建适当的、正确的信心。”张鲁诚介绍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晓的情况并不是个例,随着高考的临近,前往心理科进行咨询和接受心理辅导的高考生也在逐年增多,已经成为高考前一个令人担忧的“热点”。
压力多来自自己 优等生更易“中招”
有这样一些统计数据:
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高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17%至22%;广东教育研究机构发现,有40%的应届高考学生在考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不少学生因此导致考试发挥失常;来自北京媒体的报道显示,北京6成高考生存在轻度或中度心理压力。
在素以高考成绩“拔尖儿”著称、频频诞生高考状元的烟台,此类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1997年以来,张鲁诚一直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每年高考前夕,他都要接待很多陷入心理困境的高考生甚至考生家长,随着考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考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重视的提高,心理门诊的接诊量也在逐年不断上升。而一个尤其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和前几年相比,当前高考生的心理压力已经不仅仅来自外界,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恰恰来自考生自己。
2005年的一件事让张鲁诚至今记忆犹新,从1月到4月,先后有五名高三尖子生来到心理门诊求助,这五名学生虽然并不同校也不认识,但症状却惊人的一致,来就诊时精神已经濒于崩溃,纷纷表示“不考了”。
“高中阶段的孩子很清楚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多来自自己,身处高考这趟高速列车的他们自己给自己不断地加压,有些压力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自己就把自己压垮了。”张鲁诚告诉记者,在“压垮”之后,考生们就会出现诸如情绪低落、烦躁、精神涣散、自我否定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厌考甚至更极端的现象,这五名学生的症状正是如此。据了解,在接受了心理辅导和治疗后,其中四名学生都顺利参加了高考,并考取了很好的学校,其中一名考上了军校。
就在前几天,19岁的高三女生方娜娜和母亲来到了心理科门诊。因为要“保持身材苗条”,方娜娜在饮食上已经发展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高考在即,母亲担心营养跟不上,于是经常唠叨和催促,方娜娜反感母亲的唠叨,母女间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正如这两个案例所代表的,当前高考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多发于学习成绩突出的优等生身上;二是高考前的心理问题会与青春期其他心理问题伴生。由于优等生对自我的预期很高,往往有“问题不大”、“我肯定能考上XXX”的信念,承受了过多的目标性压力,使得这一群体更容易被心理问题困扰。而伴生在青春期心理问题中的考前心理问题,也让很多家长备受“折磨”。
最好的鼓励是减压 家长应学“给高压锅放气儿”
“该怎么学我自己都懂,我爸我妈还整天唠叨,一天到晚没完没了问东问西,特别烦人。”采访过程中,记者从不止一个高三学生口中听到这样的抱怨。
而面对孩子的抱怨,家长也有一肚子委屈,一位因为孩子拒绝来看心理专家只能自己来咨询的家长无奈地告诉记者:“他考不好我们比他还着急,给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可孩子一点都不领情,什么事都不跟我们说,一问就说‘你别管了’。”
孩子的烦躁、郁闷、‘你别管了’???这些几乎是大多数高考考生家长共同面临的困境。面对孩子的逆反,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在把陷入心理问题的孩子带到心理门诊后,家长们也把这样的疑问带给了心理专家。
“家长首先应该学会观察,一旦孩子出现焦虑不安、静不下心来,烦躁、郁闷,不想说话甚至失眠症状,就意味着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了问题,需要加以疏导,必要时要尽快寻找心理专家的帮助。”张鲁诚介绍,抑郁和焦虑总是合并而来,考生常挂在嘴边的“不在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吃不香睡不着、忐忑不安等状态都是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更为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神经功能紊乱。
张鲁诚把自己给家长开出的药方形象地描述为“给高压锅放放气儿”。
“除了照顾好孩子的饮食,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督促他按时休息之外,其它的不要过多干预,高考生正处于十八九岁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理性思维已经很强,对事情的把握能力也很强,家长过多的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张鲁诚建议,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和宽松度,这比反复叮嘱、唠叨更为重要,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有很多学问和技巧,一旦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的苗头,家长要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开导,要让孩子在课余参加一些运动和轻便的体力劳动,改传统的“加压”做法为“减压”,这就和在温度过高时需要给高压锅放放气儿是一样的道理。
专家提醒,在设定高考目标时,不要给孩子戴上“我们希望你考上XXX”之类的大帽子,不要把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压力对孩子并无多大益处。高考前夕,学校的考试量很大,考试本身就是积累经验,是检验学习缺陷和疏漏,如果孩子在模拟考中成绩不佳,家长无需气急败坏,而是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偏差,要做学习上的助推器而不是硌脚石。
(因涉及隐私,稿件中学生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