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说谎?为什么要说谎?”几乎每个幼儿都曾经被家长和老师这样责问过,幼儿出现说谎行为这一现象深深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会不自觉地给儿童贴上“不诚实”的标签。从积极的视角分析说谎行为,它可以说明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儿童说谎行为作为近年来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关键。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作为儿童认知领域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学前期有着显著发展,与说谎行为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具有一致性。 尽管以往研究也发现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是影响说谎行为的重要认知因素,但执行功能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三种成分,说谎行为根据说谎动机作用的不同对象又分为利己谎和利他谎两类,目前不同类型的说谎行为与执行功能成分、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 研究分别考察执行功能不同成分对利己谎行为和利他谎行为的影响,探讨心理理论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对两种谎言行为的不同影响作用。
以91名3-5岁年龄段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白天-黑夜任务、数字顺背任务、卡片分类任务、错误信念任务和藏与找任务为测量工具,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分析执行功能的三个成分、心理理论和利己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96名3-5岁年龄段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白天-黑夜任务、数字顺背任务、卡片分类任务、错误信念任务和口红任务为测量工具,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执行功能三成分、心理理论和利他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幼儿说谎行为的发展
研究中对3-5岁幼儿利己谎和利他谎行为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两种谎言的发生率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说谎水平不断发展,其中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加速期在3-4岁。 尤其是在利己谎行为的差距上,4岁?5岁其说谎水平也略有上升,但整体趋于平稳发展,这与以往对两种谎言发展时间的研究较为一致。随着幼儿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幼儿出现利己谎和利他谎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两种谎言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并不一致。未发现幼儿在利己谎上存在性别差异,但5岁组的女生出现利他谎的人数显著多于男生。Lewis等人说谎行为的性别差异提出了解释:首先,女生比男生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她们担心如果不说谎,可能会导致对方不喜欢自己;其次女生对于社会情感的体验更为敏感和细腻,因此也更容易激发女生为了保护他人情感所出现的利他谎行为。 执行功能三成分与谎言行为的关系
通过对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执行功能各成分比较发现,5岁儿童的各类执行功能水平显著优于3岁和4岁儿童,其中3岁和4岁幼儿间抑制控制的差异最为显著,李秀文考察了学前期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小班与中班之间的差距大于中班到大班之间的差异,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得到了与李秀文一致的结论,这表明3-4岁为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期,这与国内外学者对执行功能发展转折期的研究结果一致。执行功能三个主要成分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谎言影响不一致。根据研究一的数据得出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都与利己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根据ADCM模型,说谎行为首先需要在头脑中提取、加工和储存真实或虚假的信息,这个过程需要工作记忆系统的储存功能;接着个体需要权衡利弊并做出是否要说谎话的选择。 如果决定说谎则抑制讲真话的冲动并且报告虚假信息,这需要执行功能中抑制控制成分的参与;在后续回答中根据情境在头脑中进行灵活的规则转换,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这则需要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在研究中抑制控制与利己谎存在高相关关系,其次是认知灵活性,最后是工作记忆。本研究采用顺背数字任务考察幼儿的工作记忆,由于该任务只是测量了被试的工作记忆,没有掺杂其他执行功能成分(如:倒背数字任务包含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两种成分),因此工作记忆与利己谎的相关程度较低。 在“藏与找”的游戏中,获得喜欢的贴纸礼物是儿童的本能,这则需要幼儿隐瞒贴纸所藏位置才能获得。在主试询问其贴纸位置时,告知主试真实位置为优势反应,但幼儿需要抑制真实的位置信息,告知主试错误信息,即出现说谎行为,才可以得到贴纸。儿童在说谎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主试提问不断灵活应对,以保持言语的前后一致性,以防被主试发现其说谎。
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与利己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抑制控制与利己谎的关系最为紧密;除工作记忆成分外,执行功能成分与利他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与工作记忆的任务选取有关。 心理理论与谎言行为的关系 心理理论与利己谎和利他谎均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利他谎的关系更密切。心理理论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说谎,以此来维持人际关系、争取利益或者避免受到惩罚。随着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儿童逐渐具备了推测他人信念及行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说谎行为形成的基础。
说谎是个体将明知是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并使其相信,这表明心理理论与儿童说谎行为存在密切联系。儿童一旦出现有意识的说谎行为时,则代表其具备对他人信念及行为的理解和推断能力。目前有关心理理论与说谎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尤其是使用错误信念任务对心理理论进行考察时,发现错误信念理解与儿童说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执行功能三个成分、心理理论与谎言行为的关系 有研究者认为心理理论能力的高低依赖于执行功能的发展,儿童顺利完成错误信念任务需要抑制对事件真实状态的认知,根据主试描述的情景区分他人和自己获取的信息,并在后续回答中表达他人的认知,即使他人认知是不符合事实的。
研究发现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既能直接预测利己谎行为,也能通过心理理论间接影响利己谎行为发生的频率;工作记忆不能直接预测利己谎,只能通过心理理论影响利己谎。工作记忆不能直接预测儿童的利己谎行为,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测量工作记忆的任务有关,该任务中只包含工作记忆,以往研究表明单独的工作记忆能力对幼儿说谎行为不具有预测功能。 教育建议 第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接纳和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说谎行为。根据研究可知,随着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等认知因素的逐步提高,他们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及行为,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到每个人可能持有不一致的观点。 针对于幼儿出现利己性质的说谎行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利己谎主要是为了获得自我利益或者避免惩罚,这会对儿童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起到消极的作用。 如果儿童在足够安全、温暖的环境中,他的合理欲望和需要都能被满足,这时孩子也不必通过说谎来获取物质或精神的需要。为了减少利己谎行为的出现,家长和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对幼儿所出现的利己谎行为耐心引导,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妥善运用奖惩机制。
第二,从心理理论的角度分析,本研究发现相比于执行功能,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与利他谎行为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信念、行为的理解水平越高,出现利他谎行为的概率也越高。 利他谎言是儿童在礼貌情境下为考虑他人感受,避免伤害他人而编的谎话。例如,当幼儿收到自己不喜欢的生日礼物时,仍然会出于尊重他人感受的目的而说出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礼物的谎言。利他性质的谎言行为背后是礼貌、尊重、善良,符合社会的需要。
目前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途径有多种,例如混龄教育有机会让幼儿与不同年龄的儿童交往,幼儿在群体中具有多重角色,有助于他们理解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心理状态。亲子交流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获得,在亲子谈话时较多涉及关于愿望、情绪等心理状态的词汇时会直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