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深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很早之前刊登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内容是对20世纪的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了其中最著名的前99位。排名主要基于六个方面的考虑。下面根据排名最前面的二十位心理学家分别介绍如下: 1、斯金纳(美国)??世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全球地位: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著有《沃尔登第二》(意译为《桃源二村》)、《超越自由与尊严》、《言语行为》等。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杰出贡献: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斯金纳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有重大贡献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2、让.皮亚杰(瑞士)??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全球地位: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他曾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让?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是一位纳沙持尔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丽贝卡?杰克逊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鉴于皮亚杰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在皮亚杰73岁时(1969年)授予他"卓著科学贡献奖"。1972年,皮亚杰撰写了《教育的权利》一文,主张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于让儿童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每个儿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他在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桑代克"奖,这是心理学界的最高荣誉。 皮亚杰一生探索不止,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采取系统的历史法,并吸收神经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将心理学成果引进认识论之中,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这些都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辩证运动规律,丰富原有认识论的内容,改变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皮亚杰所创立的"日内瓦学派"批判儿童心理学史中各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借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阐明认识无限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关于认知微观运行机制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皮亚杰的工作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弗洛伊德(奥地利)??世界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 全球地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杰出贡献:弗洛伊德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作为其基础: A、精神层次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2)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3)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1923 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 1)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2)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3)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动良好者人格正常,三者长期冲突是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前者是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创造力的基础。后者是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自虐或攻击的冲动。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B、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基石是他的泛性欲说。弗洛伊德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弗洛伊德把 “性”或“性欲”解释成一个内容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殖行为,而且包括一切器官的决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这种性的本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 4)潜伏期(lata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将其精神分析学说用于心理治疗,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2)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3)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4、班杜拉(美国)??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全球地位: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2021年7月28日):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班杜拉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依赖于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的支持,其一为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其二为偏差行为的心理治疗实践。当他设计出“宝宝玩偶实验”之后,他敏锐的感觉到,这种实验技术可以改造成一种行为治疗情境,用以矫正患者的偏差行为。这就是后来发展的“示范疗法”,其要旨初述于1963年与沃尔特斯合著的《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及阐释于1969年发表的《行为矫正原理》一书。 要建构社会学习理论,摆在班杜拉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对历史上的各种学习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审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学习理论的基础,并重新针对一向为传统行为者所舍弃的意识问题,进行了一种与学习理论模型相一致的理论建构。为此,班杜拉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阐释,以说明认知因素以及认知为基础的其他主体因素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对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形成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学习理论观点,并集中体现在1977年发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的发表,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诞生。 5、费斯汀格(美国)??认知失调理论先驱者 全球地位: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Festinger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著名的研究成果: 一个是社会比较论: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另一个是认知失调论: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一是为了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二是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藉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6、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先驱者
全球地位:卡尔罗杰斯 (1902-1987)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7、斯坎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师(研究上瘾和情绪) 全球地位:斯坎特(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情绪体验,即情的感受或称情感。这是主体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唤醒或激活状态的反馈感受。情绪体验是一种对多种信息源产生的复杂感受。当代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意识的情绪体验由下列三方面的输入信息的整合感受而产生。 第一信息源为由冲击感受系统的外部刺激到脑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刺激因素"。第二信息源为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对当时情境的评价产生附加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认知因素"。第三个信息源为从内部器官和骨骼肌到大脑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生理因素"。人的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三种信息源的整合感受而产生的。 8、米勒(美国)??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 全球地位:米勒 (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米勒是生物反馈研究的先驱,并因此闻名。生物反馈(biofeedback)是一种运用仪器(通常是用电子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操纵那些在其它情况下意识不到或感觉不到的生理活动,从而使人感受自己的生理信息,然后学习去控制它们。 生物反馈的具体做法通常是,利用电子仪器把体内的活动状态加以放大,变成人所能感知到的信号,通过视觉或听觉呈现给人们,人们就可以通过操纵、对付、以至改变这种信号,从而达到操纵、改变体内原来觉察不到的不受人们意识支配的生理活动。譬如,心脏跳动的快慢,一般是人们意识不到的,也难以随意使之加快或减慢。如果我们把心脏活动所产生的电信号加以放大,并把它变成可看到的视觉信号,或变成可听到的一定声调的声音,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看到的视觉信号变大或变小,使听到的声音变高或变低,从而达到使心率加快或减慢的目的。 生物反馈技术最早是根据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学者雅各布森在指导病人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肌电监测病人肌电活动,并让病人从肌电活动水平上了解自己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可以帮助病人较快地进行肌肉放松。60 年代开始,由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 1967 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即生物反馈治疗。过去的学习理论一直认为,内脏的活动比如心跳快慢、胃肠蠕动是无法通过学习加以控制的。 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通过生物反馈的方法,可以控制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生物反馈又成为称为“内脏学习”。在这种研究的推动下,生物反馈训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曾一度风行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生物反馈训练开始被应用于竞技体育之中。现代生物反馈技术与放松训练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得到广泛应用和受到欢迎。 9、桑代克(美国)??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全球地位:桑代克(1874-1949)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共出五百零七种书、专论和学术论文,这创纪录的成就,后来的心理学家,可能除了皮亚杰之外,没有人能与之相比。桑代克的主要贡献如下: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 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 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著名的迷笼实验: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10、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全球地位: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杰出贡献: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11、奥尔波特(美国)??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全球地位: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897年生于印第安纳州的蒙特祖玛。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其兄 F.H.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会心理学》。 杰出贡献: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他还创立了动机功能的独立理论,并率先摆脱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也遭到了不少批评。这常常被人指责为不科学。 奥尔波特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开创美国人格心理学。他在美国最先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出版第一部人格心理学教科书,并建构一套人格心理学理论,如人格概念(强调人格动力性、组织性和独特性)、人格特质理论、健康成熟人格理论(动机机能自主、统我及其发展阶段、人格定量和个别研究法等)。(2)参与创建人本心理学。他明确规定人必须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极力崇尚人的尊严与价值,创制一套著名的价值研究人格测验,并参与发起与资助人本心理学组织的建立。(3)奠基人本主义自我论。其特点是专门探讨健康人自我、有意识自我和统我的形成与发展。 12、埃里克森(美国)??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全球地位: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杰出贡献:艾里克森(1902----1994)(又译作埃里克?H.埃里克森),曾师从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他的关于心理动力即本能的观点是和弗洛伊德比较一致的。但其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1)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作了发展和修正,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 2)提出生命循环概念。事实上,艾里克森的学说是一种描述自我在人生经历中如何获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个人心理发展的人格理论。 艾里克森的生命循环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发展危机是他划分每个阶段的特征性标准。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配合本能发展的情况,对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也表现为“危机”的形式。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划分阶段是平行的,但是,论述上两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艾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最后三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基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3、艾森克(英国)??人格维度研究的测定方法EPQ创始人 全球地位:艾森克( 1916-1997),英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 杰出贡献:艾森克是德裔英国人,,以其人格理论和行为疗法而闻名。出生于德国柏林,病逝于英国伦敦。他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他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不断地予以批判。同时以条件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并提倡行为的心理疗法,提出了莫兹利人格检查(MPI)。另外,对动机知觉、心理测量的统计分析和智力的基础等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其《人格的维度》(1947)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艾森克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H.J.艾森克和S.B.G.艾森克设计的一种有关人格维度研究的测定方法。简称EPQ。它是由早期若干人格量表发展而成的。 14、詹姆斯(美国)??美国心理学之父及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 全球地位: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亦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詹姆斯从科学和实验意义上来重新认识、理解心理学,推崇实用主义思想方法与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合,曾对人的意识、意志、本能、情绪、习惯和自我体验等展开深入探讨,其理论对美国机能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都产生过直接影响。他支持并直接参与了美国的宗教心理实验研究,成为其经验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詹姆斯是最早把心理学看作一门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家。他是美国心理学研究会(1885 年成立)的主要创立者,终其一生都在探讨超个人的心理现象与超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学概念加以解释的地方,可透过某些现象来领会某种"超越性价值";并强调人有巨大的潜能尚待开发,人的意识只有很少一部分为人所利用。 他曾参与类似禅坐的静坐活动,表示静坐是一种唤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个人的活力与生命力,也做灵媒的实证研究。詹姆斯的心理学受C?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进化论的影响,并贯穿着实用主义的思想。 詹姆斯的《原理》第9章题为"思想流"。在这一章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思想,并把这个思想贯彻在全书之中。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式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感觉、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张意识是不可分解的整体,预先说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主旨。 15、麦克兰德(美国)??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 全球地位:麦克兰德(1917?1998),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格、职业胜任能力、企业家精神等方面。他对“成就动机”的研究十分著名。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成就动机是可以测量的,麦克兰德创造了一种投射测验,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展现在人们的想象或幻想中,这些想象能表现出动机。 麦克兰德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1)权力需求(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权力需求是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愿望或驱动力。不同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权力需求较高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常常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演讲。他们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较高地位的场合或情境,他们也会追求出色的成绩,但他们这样做并不象高成就需求的人那样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而是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或与自己已具有的权力和地位相称。权力需求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麦克利兰还将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力分为两种:一是个人权力。追求个人权力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求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倾向于自己亲自操作。麦克利兰提出一个管理者,若把他的权力形式建立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不利于他人来续位。二是职位性权力。职位性权力要求管理者与组织共同发展,自觉的接受约束,从体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2)社交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求。社交需求就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社交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高社交需求者渴望社交,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有时,社交需求也表现为对失去某些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人际冲突的回避。社交需求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3)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16、卡特尔(美国)??人格心理学研究大师 全球地位: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杰出贡献:卡特尔是一个多产的作者,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55部专著以及超过30以上的规范化测试。他于1928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时23岁。卡特尔的著述不仅数量上惊人,而且在质量上也同样给人深刻印象。卡特尔一直把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卡特尔一直把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卡特尔在自己的研究中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考察特质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人格特质是否具有结构。他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人格估计三分之二是由环境决定的,三分之一是由遗传决定的;他发现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特质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人格有动态的、变化的一面又有稳定的一面。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1949年首次发表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该量表被公认为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已经发展到第五版,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该量表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在心理测量专业领域被誉为"世界十大心理测评"之一。 17、约翰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全球地位:约翰?华生(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杰出贡献: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体系。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贯彻经验实证原则,继承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关于本能的认识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全盘接受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后来产生动摇和怀疑,到最后完全否定本能的存在。在他看来,人类是一种动物,生来便具有一定方式的构造。因为有这样的构造,人一出生就对各种外界刺激产生一定方式的反应,如呼吸、心跳、打喷嚏等。他把这些反应成为非学习行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华生把本能和情绪都看作是遗传的,反应差不多总是以同样的顺序,但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爱。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 华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他认为,研究人格的方法就是设法将动作流切断使之成为横切面。他还认为,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所以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改变人所处的环境。 18、勒温(德裔心理学家)??全球社会心理学之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后期代表 全球地位:库尔特?勒温(生于1890年9月9日,逝于1947年2月12日)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杰出贡献: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他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 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动力场,勒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lifespace),也简称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B=f(PE)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对心理场的解释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勒温指出,个体和他的情境构成了心理场,与此相同,团体和团体的情境就构成了社会场;个体的行为主要由其生活空间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团体的行为也主要由团体的社会场中各区域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勒温利用他的团体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解决关于社会问题同引起变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勒温及其学生将其实验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思辨的时代、描述的时代和建设的时代。 勒温借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在心理生活空间中的移动提出了他的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勒温是从场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理论,他坚持要用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几个构成来探讨学习的问题。这些基本构成就是生活空间,心理环境、诱发力和约束力等。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结构内引进"场"、"生活空间"、"拓扑学"和"向量"等概念,另辟蹊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格塔理论。尽管他研究的重心放在社会心理学方面,但他对行为、问题和动机等方面探讨,在当时是很有新意的。作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勒温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面向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社会实际问题。勒温和他的学生所设计的众多实验,如蔡格尼克回忆实验、奥夫散金纳的受阻活动重做实验及霍普的欲求水准实验等,对于后世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学习论及行为动力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和方法论支持。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墨非在评价勒温的影响时指出:"勒温的工作一直保持着突出的地位。
19、唐纳德?赫布(加拿大)??细胞联合理论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唐纳德?赫布(1904?1985),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细胞联合理论来解释知觉及在大量脑组织损伤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现象。他强调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环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96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9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赫布律的主要理论名词是"细胞集合"(cell assemblies)和"阶段顺序"。细胞集合是与环境事物连结的神经细胞组。假如与此神经细胞组联结的事物没有出现,而此神经细胞组则会经验到此物体的观念。任何重复的刺激会在脑中兴奋一群特定的细胞。这一群细胞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视丘与下视丘)以及基底核,可以在刺激的触发下暂时成为一封闭系统,透过他们之间众多的联络神经,使兴奋活动在系统内维持一段相当的时间。细胞集团理论有下列的特性: 在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方面,他支持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他认为,婴儿在出生时就对人类言语的声音模式具有特殊敏感性,脑中具有接收、理解和生成言语的特殊结构。智力来自于经验,而不是由遗传决定。儿童期的经验比在成年期的经验在决定智力上更显重要。 他对记忆也有所研究,赫布相信有两种记忆: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短期记忆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与由环境事件所引发的反射神经活动相联结。如果一个经验重复足够的次数,此经验就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称为凝固作用。如果在凝固作用期间发生了创伤经验,那么短期记忆就无法转化为长期记忆。研究指出:全部的凝固作用大约要持续一小时的时间。大脑结构显示出凝固作用的核心是在海马。 20、米勒(美国)???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全球地位:米勒(1920?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1960年,米勒和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一起创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同年他出版了与加兰特、普里布拉姆合著的《计划和行为的结构》,概述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在语言学领域,米勒以负责开发英语的语义网络WordNet著称。他还基于WordNet开发了许多商业应用软件,例如和布朗大学的许多教授和研究生,开发了早期网络搜索和交易工具Simpli,Google的广告技术AdSense就直接源自于WordNet和Simpli.。 他还以提出Miller's Law著称:为了理解别人所说的,你必须假定这是真的,并设法想象 what it could be true of。为了解释人在接触到信息(亦即刺激)时如何处理而变成他的知识,米勒与其同事在 1960 年出版《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书中他用“TOTE”四个字母来表示人在处理信息 时,其行为是有结构的,是按计划进行的。这四个字母的整个意义是测试 - 操作 - 测试 - 停止(Test - Operate - Test - Exit)。 米勒在讯息记忆上的研究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当时的心理学家虽然已将讯息处理的历程大致区分为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时记忆(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长时记忆(long - term memory),但短时记忆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则是在米勒 1956 年发表研究报告《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之后才被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