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听不得批评,一挨批评就拿大头针往手指上扎,血直流……”近日,在武汉市某初中,说起初一男生小治(化名),班主任胡老师就摇头。如今,小治一人单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学科老师不敢管,同学们也不愿跟他同桌。
记者看到小治时,正是上课时分。一个头发脏乱、衣着邋遢的男生趴在桌上睡觉。听到有同学发言,他抬起头看上两眼,不一会儿,又玩起文具盒,一副百无聊赖的模样。下课了,小治依旧坐在桌前。
胡老师告诉记者,小治进校时,她就发现这孩子的“自残”倾向。有一次,小治没交作业,被叫到办公室。胡老师边批作业边跟小治讲道理,突然听到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大叫,她抬头一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治的手出血了,血淌到了地上。教师们七手八脚地把小治送到校医务室包扎。事后,胡老师才知道,小治挨批评时用随身携带的大头针扎破了自己的手。
这之后,几名科任老师也发现了小治的“自残”倾向。“有时批评他有些重时,他也不顶嘴,暗暗地用笔啊、大头针划伤自己,我们都不敢管他了。”几名科任老师说,现在就算要跟小治说话,还要反复斟酌,生怕哪句话伤到了孩子,引起他自残。
下课时,几名学生告诉记者,因为小治有这样的习惯,同学们害怕跟他交往。
胡老师反复叮嘱后,记者试图同小治交谈。但面对记者的提问,小治始终不开口。“想跟同学一起玩吗?”听到这一句,小治开口了,目光投向了窗外,“想啊,但他们不跟我玩……”
经过家访,胡老师了解到,小治的父母已经离异。离异前,他的父母经常在家大打出手,小治吓得躲在床下不敢出来。父母离异后,小治同外婆住在一起,就从那时开始,小治出现了“自残”现象。
武汉大学特聘心理学教授尹邓安称,孩子恐惧家庭暴力,又要接受父母离异的残酷现实,面对双重伤害,他束手无策,继而迁怒到自己,“自残”就是孩子自我“救济”的过激反应。尹教授说,孩子急需接受心理辅导。胡老师同时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会发动老师和学生主动走进小治的心里,帮他驱散内心的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