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短期内感染人数一定会增加,但整体来看,情况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在近日举办的“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说,明年一二月份的高峰过后,疫情会进入常态,市场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再受到大的影响。 针对目前的疫情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论坛上分析说,从城乡来说,城市达到的高峰时间可能要比边远、农村地区来得早。从感染人群来说,活动较频繁、外出较多的人,往往是第一波被感染的人群。随着感染的推移,老年人、流动性较小的人群,很快也会进入感染高峰。 作为一线医生,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也对接下来老年人的感染问题感到担忧。他说,前期感染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上班族,医疗资源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和急诊上。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感染,医疗资源挤兑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医院床位使用方面。因此,接下来医院的住院压力更大,可能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12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通报,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要加强风险人员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切实保障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得到及时、有效、便利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目前,各个地方的医疗机构正在增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的数量,二级以上医院重症资源正在扩容和改造,三级医院重症床位的增加、设备的配备、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及可转换ICU的扩容和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疫情对大众心理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献云表示,心身是一体的,大众要学会关注心身健康。当不良情绪或心理疾病已经影响到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时,要学会“自助”。如果“自助”无效,寻求周边人帮助也无效,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此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陈雪峰说,目前,我国需要一个应急心理服务体系。什么是应急心理服务体系?陈雪峰解释说,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个体因为接受了跟应急心理相关的科学知识,心里比较有数了,就不那么恐惧和害怕。 陈雪峰进一步解释说,应急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包括,在组织层面,医疗机构、社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某些个体需要相应的心理服务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从社会层面来说,应有制度乃至法律来保障真正有心理服务需要的人得到服务。这些是应急心理服务的一部分,但还不是全部。理想化的应急心理服务,不只是出现问题了去应对它,更应该做好准备去预防其发生。 本次论坛由环球时报、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主办,并得到一汽红旗、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爱康集团的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