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小伟(化名),男,20岁。入学初期,老师、同学、家长普遍认为该生性格外向,喜欢与同学主动交往。经深入了解,小伟对外表现活泼开朗,实则性格敏感细腻,思想包袱重。该生在大一下学期向辅导员提出希望能减免晨点晨练,并出现晨点及上课迟到现象。经询问,小伟主动告知辅导员自己存在心理问题,长期失眠,造成无法早起,白天精神状态差。辅导员通过多次谈话逐步与小伟建立信任关系,认为小伟存在较重的抑郁和焦虑倾向,小伟接受辅导员建议前往专业精神科就诊,被诊断为中重度抑郁症伴随焦虑症,并出现一定躯体化症状。 二、案例定性 此案例为心理健康类案例。学生因心理疾病导致躯体化症状(失眠),但学生长期存在“避重就轻”心理,就诊时偏向于向医生强调睡眠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只服用助眠药物、不服用抗抑郁药物。对本人存在的抑郁问题存在逃避心理,家人对于抑郁症了解不足,学生本人自我感受十分苦闷。 三、原因分析 经与小伟多次沟通,对于小伟出现抑郁情绪,存在以下诱因: 1、原生家庭状况较为复杂 小伟母亲为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与前妻育有一子,与小伟共同生活,同父异母的哥哥与小伟关系并不算融洽,另有同父同母的小妹妹。父亲性格比较粗犷,对于母亲和小伟关心不够。小伟心底认为母亲工作、照顾家庭很辛苦,而自己不能替母亲分担,心中愧疚感严重。 2、学生高考未能考出理想成绩 小伟初中阶段成绩较好,但高中阶段成绩下滑严重,最终未能实现考上本科的目标。进入专科学校后,小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加之本人自律性不强,内心一方面希望能变得更优秀,但另一方面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例如会受舍友影响加入打游戏),矛盾心理较重。 3、学生无法满足他人期待 小伟从小被周围的亲戚、朋友认为是一位性格阳光、孝顺父母的孩子,小伟赖以依赖的母亲也是这样评价小伟。但小伟自身认为自己的真实面貌与亲人和朋友的期待相距甚远,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一直努力维持家人期待的面貌,将敏感脆弱一面隐藏,不敢将负面情绪告知家人和朋友,导致情绪问题堆积愈发严重。 四、工作措施 1、真诚相交,找突破口,加强信任关系 经初步沟通,辅导员发现小伟性格敏感,共情能力强,高考成绩滑落、高中人际关系受挫及原生家庭特殊情况等原因,都成为小伟巨大的心理包袱。在沟通中,辅导员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话题,很快辅导员发现小伟是一名“文艺青年”,对于旅行、摄影、小众音乐有很大兴趣。辅导员将学生的兴趣点作为突破点,在谈心谈话中增加了此类话题的比重,以开放、平等姿态与小伟真诚相交。在辅导员的关心下,小伟多次流下眼泪,逐步敞开心扉。后期辅导员成功与小伟形成“亦师亦友”关系,为后续工作打好了基础。同时,在沟通中,辅导员注意保护小伟隐私,让小伟拥有更强的安全感和倾诉意愿。 2、正面鼓励,定主方向,引导直面问题 小伟在倾诉的初期,更多倾诉自己的失眠问题,一直试图逃避失眠背后隐藏的核心??抑郁心理。辅导员鼓励小伟正视问题,安抚小伟当代青年人群中隐藏着许多情绪问题,要科学使用综合手段解决。鼓励小伟尝试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同时请小伟前往专业医院,进行专业诊断。辅导员刚好兼授小伟所在班级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辅导员鼓励小伟运用课程知识指导实践,丢掉“耻病感”。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呼吁班级同学对于可能存在于班级中的心理、情绪问题同学给与更多理解和关爱。在多手段鼓励下,小伟逐步鼓起勇气,主动告知舍友自身病情,并大胆在朋友圈透露自身抑郁病情,表明自己要向抑郁症正面宣战!周围同学在看到小伟的朋友圈后,从一开始的惊讶,慢慢转变为肯定和鼓励,让辅导员的后期工作得以更顺利开展。 3、家校合力,筑安全感,给予有效干预 辅导员在小伟主动倾诉后,立即联系小伟母亲进行沟通,并要求母亲对沟通内容进行保密,避免小伟对辅导员失去信任感。母亲初期对心理疾病并不了解,误认为小伟只是适应不好或是被同学欺负,在辅导员的多次鼓励下,小伟主动向母亲更多敞开心扉,母亲陪同小伟前往医院就诊,逐步对孩子病情有了更理智认识,并表示将配合学校,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在了解到小伟父亲日常忙于工作、对心理疾病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辅导员邀请父母前来学校,和院系领导共同就小伟的问题当面进行了深入沟通,父亲逐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逐步理解了小伟的家人,成为了小伟的坚强后盾,让小伟在倾诉和治疗心理疾病时拥有了更强的安全感。通过家校共同努力,小伟开始在家人陪伴下,定期前往医院随诊。最终考虑到小伟的身体情况,父母为小伟申请走读,小伟得以每天回家,使母亲能更好叮嘱小伟服药,亲子关系也逐步改善。 4、调动力量,围同心圆,汇聚关心关怀 在小伟的抑郁心理情况稳定下后,辅导员将其列入心理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常态化关注。辅导员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勤工的学生,关注小伟的咨询预约和到场情况;与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保持联系,向咨询师提供小伟的背景信息,并根据心理咨询师的建议调整与小伟的思想工作方向;通过小伟相熟的同学、舍友,进一步收集小伟的各类信息,包括日常表现、兴趣爱好、交友情况、家庭关系,以及最近的情绪状态;通过学委进一步关注小伟的课堂考勤和课堂状态,以侧面了解小伟的躯体化症状是否有改善;及时向班导师反馈小伟情况,请班导师给与小伟更多学业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小伟尽快从高考失败的挫败感中走出。在得知小伟未来希望成为一名旅游摄影博主后,班导师及辅导员进行了充分肯定,鼓励小伟积极对抗心理疾病,调整身心状态,做好职业规划。 五、案例反思 2、重平等、建信任 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放下典型的说教式沟通方式,转而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许多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性格敏感,部分有原生家庭问题,家庭提供的社会支持力不足。因此辅导员在面对学生时,要尽可能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尝试沟通,对于学生的个人感受要予以尊重,对于学生的个人观点应适度保持开放态度。只有在学生开始自我表露时,辅导员才有进行下一步工作的空间。 3、达共识、聚合力 面对心理重点关注学生,并非辅导员一人之力便可开展工作。家庭与学校、班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班级同学与宿舍同学,都应纳入参与工作。辅导员要充分与各方力量沟通、形成共识,构建成为学生的社会支持圈。只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圈,才能支撑心理疾病学生向抑郁症等疾病发起挑战,甚至在学生出现极端危险想法时,强大的社会支持才能成为学生不放弃生命的最大理由。 作者简介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黄佳程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