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组关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数据,再度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成长之路的忧思。
这份由全国妇联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各年龄段儿童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身体发育将因此受制。此外,学校和家庭给予儿童双重学习负担,超半数中小学生视学习压力为最大烦恼。
谁让孩子压力越来越大
是谁让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
“父母。”专家态度明朗,而记者采访的几位家长对此也毫不讳言。
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30% 以上的学生上学业补习班。超过20% 的学生上兴趣特长班。
而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则揭示了这一状况的根源:54.7% 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学位,83.6% 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到前15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指出,“这两个数据清晰地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今日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状况,也违反了学习的规律。”
父母在无奈与矛盾中抉择
李女士的儿子在一所重点小学上三年级,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每个周末抽一天时间让孩子上英语班和奥数班。“没办法,只坚持了一个学期就不行了。你不学,别人都在外面学,我们不就落后了?把你逼得只能上。而且家长之间互相攀比,让我很矛盾,也很苦恼。”
李女士说她的孩子即便这样也算是轻松的,“据我所知,有的同学晚上9点下了课后班,回家还得弹会儿琴,背点单词,折腾到十一二点才能睡。”
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母亲,她的“挣扎”才刚刚开始。而她对未来的判断颇有些悲观,“永远解决不了,只能愈演愈烈。”
不情愿又不得不,是什么逼得孩子的父母们如此左右为难?
孙云晓用“重点情结”、“精英情结”概括当前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理特点。“过去的目标是考上大学,现在不再是上大学那么简单,而是要上好大学。怎么上好大学?重点高中,重点初中,重点小学,甚至重点幼儿园。”
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孙云晓说,这些年,压力的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出现的非常鲜明而激烈的竞争点,一是幼儿园升小学,导致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测试时显得优秀,逼着幼儿园开课”,孙云晓用“灾难性”来评价这一压力下移的后果。二是小升初,其竞争之惨烈从小学生成为公共外语考试主角的现实中可见一斑。
“中国教育的优质资源没有增加,而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却在不切实际地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导致了恐慌心理的蔓延。”更为严重的是,“父母的压力不断传递给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使竞争成为一种习惯。”“这是非常可怕的,”孙云晓说,“许多孩子认为,‘我不拔尖就不是好孩子’,这是对孩子心理的一种极大的伤害。”
觉醒从现在开始
此次发布的调查表明,80% 以上的家长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回答“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时,按照回答比例的高低排在前3位的是:“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9.2%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21.3% )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9.8% )。这样的调查结果颇为耐人寻味。
观念与行动,父母们无疑存在着某种矛盾。而在孙云晓看来,这是一种进步。
“从观念上讲,父母知道素质教育对孩子是最好的,但又觉得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能画饼充饥,当前最有效的还是分数、名次。”
“从过去认识上存在误区,到现在表现在行动上的误区,这是父母们最大的变化。”
孙云晓认为,这不是什么无解的难题。“只要观念改变了,有很多路可以走。”
“每个父母都在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而拼搏。什么是幸福?不是进名牌大学就是幸福。你的孩子只有身心协调发展,才是一生幸福的基础。父母如果真正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你就会以宽松、平常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绩。”孙云晓说。
“当然,国家确实需要改变导向,把高考变成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孙云晓认为,这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从自主招生的试行,到部分省份开始推行的高考改革,到教育部近期推出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可以肯定地说,素质教育的环境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孙云晓特别忠告天下父母,要有一种战略思维。“爱孩子是容易的事,对孩子真正的爱要表现出一种眼界,一种教育上的远见卓识……爱孩子,就要为他的幸福着想。孩子的各种发展都有可能获得幸福,幸福,就是让孩子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