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访者在进行了很多次咨询之后,感到无力与绝望,TA在网上提问道: “做心理咨询做到40次,没有达到咨询目标,现实中没有什么变化,倒是懂得了不少道理,也不是内心完全没有变化,但那个不足以推动现实层面的真正改变。上次还对我的咨询师表达了不满,我现在感到很绝望,要改变自己太难了,简直是逆天而行。我也对咨询逐渐失去信心,觉得还是要靠自己,还是要靠自己去做出行动来,但很多理论又说只能在关系中才能发生改变,我简直要崩溃了。” 对心理咨询的失望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可以发生在咨询的不同阶段。 一般来说,那些第一次尝试做心理咨询的人,在开始时会对心理咨询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以为做了咨询之后,自己会有个彻底的改变;或者,多年困扰的痛苦再也没有了,自己可以永远快快乐乐地生活了。 往往几次咨询之后,发现并非如此,自己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以为能听到一些醍醐灌顶的话,结果咨询师除了共情的反馈,以及说一些有的没的话,好像什么都没听到。此时,失望是在所难免的。 但失望也是一个契机,让一个人能够更现实地看待心理咨询。对失望的探索也会打开来访者的情感世界,碰触到内心一直想否认或拒绝的东西。所以,度过最初阶段的失望之后,咨询同盟会增强,来访者也许第一次感受到一些收获。这些收获很难用言语来描述,但从体验上看,也许没那么焦虑了,信心增强了,对生活好的感觉增加了。以及,对咨询的怀疑减少了,对咨询的投入增加了。 题主做了40次的咨询了,处于咨询的中间阶段,工作阶段,这个时期,移情是最容易产生的,其强度也会更强烈些。题主现在体验到的无力与绝望,与咨询初期的失望有所不同,也许更多的跟移情关系的活化有关。 从题主的叙述“我也对咨询逐渐失去信心,觉得还是要靠自己,还是要靠自己去做出行动来,但很多理论又说只能在关系中才能发生改变,我简直要崩溃了”。我们能看到一种对咨询师的矛盾态度:想离开咨询师(“要靠自己”),但又不愿意离开,或者不知道离开对不对(“在关系中才能发生改变”)。以及,觉得咨询有收获(“内心不是没有变化”),但又远远不够(“不足以推动现实层面的真正改变”)。 这颇像一个对自己的父母感到失望的孩子,或者对自己的伴侣感到失望的成人,想离开又舍不得或害怕。 我想说的是,咨询关系正如亲子关系、伴侣关系一样,它们很少会是一帆风顺的,关系双方总会对彼此有太多的期望、要求,以及相伴的失望与愤怒(在咨询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期望与失望)。只是,咨询关系会有更多地机会去讨论和澄清这些情感,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 在与咨询师充分讨论之后,如果你能不带着怀疑或遗憾的离开,去选择另一个更认可的咨询师继续你的咨询,这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和变化。只是,题主现在还没有这种状态,而且,题主与咨询师的讨论并不充分??“上次还对我的咨询师表达了不满”,光是一次讨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给彼此更多的时间。 或者,你在移情关系中待下来,去探索这种关系的来源,去观察它的发展变化。如果移情发展顺利,咨询师处理到位,也许你能逐渐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咨询师。此时,疗愈真正产生了,你的关系模式有了改变,你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变化。比如,对父母更宽容了,与伴侣或其他人的关系更和谐了。关系中那种理想化的要求减弱了,你更能宽容对待别人,并能接受与尊重别人与你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咨询的效果并不是线性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咨询的效果就越来越好了。改变往往是非线性的,比如,在长久的停滞之后,突然有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这提示我们,当开始咨询之后,来访者也许需要放下对效果的执着,而是能够更好地去体验和表达自己。当然,对效果的执着本身也是体验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