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女的五种相处方式,暴露出父母内心的掌控欲。 原生家庭为何会伤人? 个人缺点在家人面前暴露无遗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人最真实的行为表现都指向了自己的家人。一个人在外面可能会毕恭毕敬地,到了家里面这样一个熟悉的环境,他们可能就会变得蛮横、跋扈。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而言,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可以说孩子的命运完全拿捏在父母手里。追求掌控感是人性的本能,父母凭借自己对子女的优势,任意施展自己的控制欲。可是所有的父母几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借口:“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在父母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 父母总是自私地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也并不打算把孩子当作成年人来看待。在他们看来,把孩子当作孩子可以任意施展自己的控制欲。可是如果把孩子当作成年人,他们就必须尊重孩子了,这是他们无法忍受的事情。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潜意识的虚荣心要远远大于孩子。孩子可以忍受被打骂,可是父母却完全不会允许孩子打骂自己。只有极少数家庭,父母和子女能够像朋友那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会很伤人。 原生家庭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第一种:干涉子女同他人的友谊 对于一些占有欲和掌控欲都特别强的父母来说,他们总是喜欢干涉子女同他人的友谊。在他们看来,孩子必须天天围着自己转,不允许跟其他人交往。他们潜意识当中,把孩子的朋友当成了同自己竞争的对手。他们觉得孩子有了朋友之后,就会疏远自己。他们打着保护孩子的借口,让孩子远离其他的朋友。他们会给孩子灌输一种想法,那就是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是可信任的。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多么内向、敏感、脆弱,对他人会有多么的排斥。 第二种:嘲笑子女的想法 对于控制欲强的父母而言,他们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意味着,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能不受自己控制了。他们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就会嘲笑子女的想法,告诉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事实上,哪怕孩子的一些想法比较成熟了,也同样会被父母否定。他们潜意识里害怕孩子过于成熟的想法,他们害怕孩子有了成熟的想法之后就会疏远自己。哪怕孩子已经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总是本能地否定他们的想法,目的是突出自己的存在感。 第三种:损害孩子的兴趣爱好 有这样一类极少数父母,他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够永远陪在自己身边,他们对于孩子任何可能会离开自己的行为都感到焦虑。孩子在探索自己兴趣爱好的时候,这一类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这些事情上,他们觉得孩子应该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父母身上。这一类父母内心极度缺爱、极度虚荣,所以会故意阻碍孩子的成长。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不离开自己。为此,他们会给孩子灌输一些读书无用的想法,以便于更好控制。 第四种: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有些父母觉得家里面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没必要让孩子参与,他们觉得这些事情应该由做父母的给孩子抵挡过去。可是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缺乏参与感的孩子,长大后也并不会热衷于建立自己的家庭。他们内心没有家的概念,对家人在情感上比较疏远,自己也不愿意成家立业。因此,让孩子尽早地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尊感,帮助孩子建立起家庭的概念,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作为心智成熟的父母,应该在这一点上给孩子一些参与感。 第五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大部分父母都会犯的毛病,就是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作为父母,不应该有条件的关注子女,而是应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这意味着他们只能接受一个优秀的、能够带给自己价值的孩子。他们无法接受一个资质平庸,无法带给自己价值的孩子。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无法全然地接纳自我,内心始终会有两股力量较量。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子女,就是无论自己的孩子是疾病还是健康,是聪明还是笨拙,是优秀还是平庸,都用过关心、照顾、尊重、理解他。 总而言之,合格的父母要避免掉进这五大原生家庭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