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上午,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卫生部将组建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一起深入灾区。这是卫生部首次大规模从全国各省市心理抽调专业心理医生组建医疗队服务灾区。心理专家表示,在受灾第一时间就能想到心理援助,这说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渐被国人认识。
在国外,心理医生都是和其他医疗专家同时抵达事故灾难现场,为当事人实施心理救助。我国近几年的一些灾难发生时,偶尔也有心理专家赶到现场,但一般时间较晚或人数较少。这次,全国将在一周内组建100个人的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全国还有一支7个人的专家支持组为医疗队提供后方支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也是其中之一。
“受到重视是好事,但必须看到,这次惊天动地的灾害将会给人们留下巨大的创伤,对心理危机干预来说,任务非常重!”首批医疗队业务负责人、北京第六医院马弘教授2008年5月13日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教授是国内最有经验的危机干预心理医生之一,从1993年克拉玛依大火的幸存者开始,国内一些重大突发事故的救援现场常常会出现她的身影。
儿童将成为心理干预重点对象
数十所学校倒塌,数千师生被压,这次受灾人员中,学生比例不小。因此,在组建心理干预医疗队时,专家特地安排了1/3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医生。
上海精卫中心儿少门诊医生范娟说:“除了青少年受灾者的数量不少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年龄小,面对灾难时无助感比成人更加强烈,而且,灾害在他们内心留下的创伤将比成人更加严重地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
马弘教授专门准备了发放给家长、老师等人群的宣传资料,告诉他们如何在灾害后保护孩子的心灵。据了解,首批10名心理医生到达灾区后,将和卫生部的其他医疗人员分成五个组,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提供医疗援助。但因为灾民人数众多,10个人难以解渴,目前马弘已经和四川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联络上,准备结合当地心理医疗资源,开展救援工作。
10%灾民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突如其来、毫无防备、无法逃避的情况下,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对幸存者来说既幸运又不幸。他们幸运地活下来,但可能丧失亲人,目睹太多死亡,这样巨大的打击会让90%的人产生极度无助的感觉,对周围的一切生出无比的恐惧,甚至影响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正常反应。
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不变,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张海音医生告诉记者,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调查,遇到重大灾难灾害事故,人群中约有10%的人有较强的“易感素质”,从而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在灾难过后的几个月里,脑子里会不断“回闪”灾难发生时的恐怖情景,一再地感受当时的创伤和痛苦;他们会回避一切可能和灾难现场有关的接触,比如拒绝谈论、不肯看电视、不愿听广播,从而造成自闭;生理上也会出现失眠、总是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等,他们还可能短时失忆。
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一对夫妇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难,此后,每年7月28日前后,这对夫妇就如万箭穿心般痛苦。那几天他们不看电视报纸,不听广播,不愿触及任何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用他们的话说:“每到7-28前后,我们都要大病一场!”这就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专家建议:不要逃避,要寻找支持
一般人面对承受巨大心理痛苦的灾民时,可能会劝其不要多想。但张海音医生表示,如果你有亲人朋友在灾区,如果你可以联系得到他们,千万不要这样劝他们,因为逃避痛苦感觉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是把负面情绪压在心底。这隐藏起来的痛苦可能会在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爆发出来,那时对当事人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而难以平复的。
张医生表示,有的幸存者觉得自己的悲痛情绪“永远也好不了了”,而有的人又认为自己很坚强,“没什么问题”,还有的人会因为忙于灾后重建工作而忘记关心一下自己的内心。这三种常见的情况都是对当事人有害的。目睹死亡、经历灾难,内心势必有恐惧、悲伤、无助、绝望,心理医生建议,寻找适当的机会和亲友讨论自己的感受,其实诉说的过程就是情绪宣泄的过程,亲人、朋友、共同受灾的人群就是幸存者最好的支持来源,要善于寻找和运用这些支持,为自己调解心理状态,才能把灾害对心灵的创伤降到最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