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汶川地震影响,作为震感较强区,重庆一些市民出现头痛、恶心、幻觉、情绪低落等不良症状。心理专家提醒,震后的“心理救灾”和“物质救灾“一样不容忽视,谨防“灾难综合症”。
灾后易患“灾难综合症”
“我昨天晚上都没有睡好,醒了很多次,夜里有点动静就被惊醒了,以为又地震了。”沙坪坝区的吴阿姨告诉记者,自从前天中午感觉房子摇晃后,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听说还有余震,现在的科技手段又不能预测到地震的准确信息,灾难发生地又离重庆比较近,我感觉没有安全感。”
“今天感觉一点精神都没有,头感觉有点晕,不时地感觉地又在摇晃。”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黄小姐近几天精神状态都不好。“我们办公室在28楼,地震当天摇晃可厉害了,现在想起还是心有余悸,真不知道这种心理阴影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啊。”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的杨同学表示,这是她有生以来感觉最震惊的事情,对灾难深感同情的同时,自己也很有忧患感觉。“一看见电视和网络上的悲惨画面,我就忍不住落泪,近几天总觉得情绪低落,太惨了!”
对于地震后,市民身心出现一些不良状况,重庆市肿瘤医院免疫科的医生告诉记者,除了有强烈的地震会给人体造成创伤外,震感并不会给人身体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之所以在人们地震过后,明显感觉头疼、头晕、疲乏无力,以及情绪低落等不适身体状况,大多是由于重庆市民没有地震经验,心理过度恐慌造成的。
据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周小燕副教授介绍,在地震期间,人们由于会更关心个人和亲友的安全和健康问题,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在震后,第一现场亲身经历了灾难事件者,有亲属在灾难中遭受伤亡者,医生、护士、急救人员、战士、警察等参与营救与救护的人员,公务员、记者等极度关注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出现想吐露自己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主要表现这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等情绪。
在这种情绪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困惑;过分的为受害者悲伤、忧郁;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有无充分帮助周围的人;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等,并产生以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灾后综合症”。
“心理救灾”不容忽视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自杀和暴力等极端行为。”
周小燕表示,人们对于自然灾难的恐慌若没有外界细致入微的抚慰疏导和心理干预,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脱离梦魇,回归正常状态。“亡者已逝,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无论死难者家属或者有可能面临房屋倒塌问题的人群非常需要心理抚慰,‘心理救灾’也是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周小燕提出,在易患“灾后综合症”的群体中,有患病史者,以及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者最容易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加速衰退,诱发头晕、头疼、心脏病等。另外,灾区承受能力较弱的儿童和震感区人们也很容易产生精神紧张、恐慌、烦躁等症状。这些人群急需接受“心理救灾”。
“要坚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人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灾后不良心理反映呢?周小燕表示,对于重灾区的幸存灾民,来自政府和全国人民的祝福和救助是很重要的,并还要有专业心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尽量不要让他们过分回忆已发生的灾情,多与他们进行平和地交流。”
对于间接灾民,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
同时,要尽量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不要隐藏感觉,最好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试着把情绪说出来,与朋友分享经历和感受,大胆说出你的恐慌,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周小燕说。
“学会自我减轻压力,转移注意力,多做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多参加体育运动等都不失为好办法。”周小燕表示,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无论人类曾经面临过多么巨大的灾难,要坚信:‘太阳还会照常升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