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几乎每天都有近40名患者来我们这里咨询”,2008年05月18日,在绵竹市治疗中心心理干预治疗点内,绵竹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先琼正忙着接待一个又一个病人。据介绍,前来咨询的大部分都是在地震中受伤的病人,其中幼儿、女性和低文化群体成救助重点。专家指出,除灾区病人外,记者、战士、医护人员同样需要心理干预,同时,随着救援工作告一段落,灾区心理预防体系急待加强。
心理干预中心日接收40患者
在震后第三天,记者就在临时搭建在绵竹市体育馆内的治疗中心内发现了一条“心理干预治疗”的横幅,据了解,这个治疗中心由主治医师罗玉霞和副主治医师高先琼组成。2008年05月18日上午,记者在该治疗点看到,仅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的心理治疗点,不断有病人前来咨询。“随着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心理干预治疗逐渐成为重点”,高先琼说,她向记者出示了一个挤满前来咨询病人名字的大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几天来前来咨询的病人们。高先琼估计,他们每天平均要为40个病人提供心理咨询。
高先琼介绍,目前前来就诊的病人分为几类,一类是刚刚从地下重获新生的人,他们在地下待了数十个小时,有些甚至超过了100个小时,很多人还没有从被埋瞬间的恐慌中走出来,“很多人会出现害怕建筑物、怕房子随时倒塌,容易出现敏感、自责和失眠等症状”;另一类是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他们至今还在急切地寻找等待家人,往往会出现焦虑的症状;还有一类则是家园被毁,对重建家园没有信心的病人,对于如何重建家园,他们很迷茫,容易出现忧郁的症状。
高先琼指出,在这些病人中以类别来分的话,幼儿、女性和低文化群体则是心理救助重点。
部分乡镇已建心理干预治疗点
“除了灾区病人需要心理干预,战斗在抗灾一线的记者、战士、医护人员同样需要心理干预”,广州市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洪军指出,前往救援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受过相应的心理训练,直接暴露在这样惨烈的重大灾难中,很容易受到心理冲击。
记者连日在绵竹、什邡两市的各个乡镇救治点发现,部分大的救治中心已经在震后3~4天内建立了相应心理干预治疗点,但在部分地区或乡镇的治疗点,心理治疗仍然缺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