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拉开帷幕。聚焦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事业与发展,本届论坛新环节“众里寻她”女科学家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分论坛以“她智慧,点亮科技之光”为主题,来自计算机与软件、能源材料、公共卫生、心理健康等领域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加讨论。 论坛上,有科技工作者分享了她们的“硬核”成果。 如何让机器人可以构建自己的数字孪生,逐渐像人一样开始探索、识别、理解和改变这个3D世界?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黄惠带来了最新的科研进展:她带领团队通过构建场景数字生态模型和机器学习认知模型,形成交互决策方法,打造“感知?建模?交互”耦合式闭环系统,将物理空间映射到数字空间,在虚拟空间中再现了一座深圳大学校园。 科研创新,更重要的是应用。“从科学家到创业者,我想让科技成果更有用。”在广州实验室研究员、体必康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利军看来,“有”和“用”其实是两个概念。我国在成果产出、专利数等方面世界排名靠前,解决了“有”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在“用”上下功夫。 毕利军于2004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全身心投入结核病研究,针对结核病检出率低、疫苗保护期短、药物耐受等问题,率先采用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思路开展研究,取得系列原创成果。 如何让科学研究从“有”到“用”?去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举办地??广州南沙落成。基于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合的办学理念,该校致力于推进科研成果在大湾区的转移转化。 这一理念也吸引杨柳青来到南沙,加入港科大(广州)。博士毕业后,杨柳青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教职20余年。随着港科大(广州)建成开学,被学校办学理念所吸引,杨柳青毅然选择回国,成为港科大(广州)讲席教授、智能交通学域主任,推进学校通信、感知和智能学科应用的建设。杨柳青也来到论坛上,分享了她加入港科大(广州)的感受。 科学研究如何做?唯有学习和坚持。这是不少现场专家学者对青年学者的寄语。 “我是1981年从雷达学专业本科毕业,当时还没有人工智能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为什么作为那个年代受教育的学者,现在我依然能够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任教,我觉得必须总结的话,保持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坚持每天学习,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邹月娴用亲身经历勉励在场的青年学者。 杨柳青则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学会坚持,“我们学校的一位教授去年暑假顶着高温、骑着自行车走遍南沙区,调研公共交通发展现状,为课题收集数据。科学家就是要有这种吃苦的精神、追求学以致用的精神。这也让我相信自己来到港科大(广州)没有选错。” 科学家对话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 探索长期支持科研的基金会模式 “我们想探索一个真正能够长期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研究的基金会模式。”5月20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上,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颜宁在演讲中透露了她的新计划和“小目标”。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医学科学家,他们既懂临床又懂科研,上得了手术台,也做得了实验。”颜宁说,未来10年,深圳医学科学院要拥有200个相对稳定的课题团队,覆盖8个主要的健康研究方向。 她重点介绍了正在探索的以专项资金、基金会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模式。 在颜宁看来,做科研,“大脑”最重要。“要为人才打造宽松、没有后顾之忧的科研环境,使他们的大脑专注‘从0到1’的创新”。 不久前,深圳市政府设立了“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用于提升深圳市医学研究能力。 如何以专项资金为“指挥棒”来打通“科”和“医”?颜宁介绍,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包括人才提升型、前沿探索型、临床研究型、应用转化型四类,用于打造医学科学原始创新高地,发展新型生物技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加速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推动生物医学转化,为将深圳建设成有影响力的生物医学中心城市提供支撑。 在基金会方面,深圳市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日前正式揭牌。“我们想探索一个真正能够长期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研究的基金会模式。”她说,这种模式下,社会慈善捐赠的基金有望为科研提供长期、稳定、灵活、竞争性存续的经费,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安全的环境。 颜宁说,在这些机制创新的支撑下,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创新高地,争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与领导者,为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作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 恋爱择偶也有“科学标准” 5月20日这天因谐音“我爱你”,被许多网友视为一个甜蜜的日子。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女科学家分论坛上,专门研究青少年与婚恋心理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解读“恋爱中的科学”。 “一个人在某一瞬间‘击中’了你的内心,并不代表这个人就是最适合你的人。”陈祉妍指出,在选择伴侣时,感性仅是其中一部分基础,最终的决策一定是需要很多的理性。“根据心理学对于婚恋幸福的研究,性格与生活习惯是否相似、三观是否匹配等,才是关键。” 事实上,恋爱择偶也是有“科学标准”的。陈祉妍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绝对合适或者绝对不合适,但根据科学测定,会有“困难”和“普通”的模式。 “前者需要双方付出很多努力去磨合,后者幸福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她说,目前有很多科学的性格测验,如果感兴趣,可使用心理学测验作为参考的标准。 无论是在恋爱中还是在工作、生活里,网友们都时常在社交媒体上调侃,“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对此,陈祉妍也深有感触。“当我的孩子淘气的时候,我确实很难不生气。”她笑着说,哪怕自己是一个经常会进行自我言语评估的心理学家,有时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过,追求情绪稳定的大方向是好的。”陈祉妍说,不假思索地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心会更健康,“这只是在训练自己更容易发火的‘能力’”。 她建议,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调整情绪,比如与好友吐槽、运动等;或换个角度想,比如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有了更多同理心后,就没那么容易生气了”。 职教专家和企业家共话人才培养 为科创企业输送“即插即用”技能人才 科研行业、科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5月20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职业教育分论坛现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院校和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展开了讨论。 “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红浪分享了他到广东创办企业的经验:“我们有技术,需要的是大量的产业化人员。当时我和广东很多职业院校对接,很快就招募了几百人,迅速投入产业链的工作。” “即插即用”的技能人才,为科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企业需要的是能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院长金焱说,该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长学制”,让学生既能比较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原理,同时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科创企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人才发展总监王成洁说,根据安永与华为联合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全球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缺口到2025年将达到2000万。 她介绍,华为ICT学院通过与院校合作,把业内的新技术通过课程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从ICT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边提升教师水平,一边帮助学生获得ICT相关职业认证。她说:“华为ICT学院从最开始的26所办成现在的2200多所,未来目标在全球达到7000多所,年培养学生100万人次。” 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晖介绍,该校每年招生约6500人,毕业生主要在华为生态、腾讯生态、大疆生态的企业工作。 “我们通过夏季高考录取的学生,分数线是比本科线高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丹中介绍,近年来该校根据国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需要,对信息技术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培养数字化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偏重实践和实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6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建领说,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好多工作已经实现自动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成为市场所需。 近年来,就业话题常进入公众视野。“我常跟学生讲,一方面要学好专业技术,同时也要提高综合的职业素养。步入企业,尤其是在信息领域,技术迭代是非常快的,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也很重要。”王晖提醒,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许建领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创新创业,目前该校已孵化学生初创企业421家,开发创客产品290个,平均每年带动就业岗位600个。 会场直击 专家为南沙科学城建设建言支招?? 对标北京中关村 聚集创新创业要素 5月20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南沙科学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方向。专家建议,南沙科学城要对标北京中关村,实现技术、人才、资本三大创新创业要素的聚集。 当下,广州南沙科学城(以下简称“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正按照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一体两翼三支点”的空间布局思路规划建设,按照“一核三圈”虚拟空间布局思路构建广州协同创新圈、粤港澳合作创新圈和全球合作创新圈。 “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说,南沙科学城肩负着厚植城市创新基因的历史使命,它的打造是响应“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 广州南沙区区长吴扬介绍,作为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即将投入使用。在这里,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已经动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快推进,为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纵览全国,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华将南沙科学城对标北京中关村。他认为,南沙科学城同样要以“产业”为中心,以“融合”为关键,实现技术、人才、资本三大创新创业要素的聚集。 “借鉴中关村35年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破解科技转化难题的南沙模式,将南沙科学城努力打造为中国‘第二个中关村’。”为实现这样的发展蓝图,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原副司长、巡视员邹勇认为,南沙科学城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应在强化与周边科学城协同合作的同时,实现错位发展。 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原秘书长邓麦村对南沙科学城将起到的辐射作用充满期待:“坚持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的理念,南沙科学城应逐渐形成创新的帮扶机制。”他认为,未来,南沙科学城应推进科技成果和产业技术的合理、良性流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任? 陈伊纯 昌道励 钟哲 朱晓枫 王一晴 许宁宁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