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袭警案中,有传言说杨佳遭警察殴打丧失生育能力。但很快这一传言就被警方否认,而且“散布谣言者”已被抓捕。在这里,我的理性难以让我去判断这一切的真相。但据现在没有异议的材料,已经可以对杨佳的杀人心理进行分析。
盘查自行车这样的事件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不足以成为杀人的刺激或导火索,原因有三:第一,他们已经习惯了,已经把这种刺激合理化;第二,他们屡遭侵犯也没有绝望;第三,他们的心理结构不存在过于自尊的需求或破坏性冲动。
从媒体披露的资料上看,杨佳性格孤僻,并且在其12岁时父母就离异。性格孤僻者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关注,自尊心较强,这些人往往具有巨大的创造性,但在受伤害中也可能对外界产生敌视。我不认为杨佳一开始就有破坏性,这从他喜爱看书就可以判断。但不幸的是父母的离异让一个自尊心较强的人有了一种被抛弃感。生命潜力受挫,自然而然地产生破坏性。从资料上看,不排除杨佳具有某种人格障碍,但绝对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心理变态。
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让他在世界面前处于心理弱势。自尊心强和心理弱势的反差导致他在捍卫心理生存的时候,采取的手段要比一般人剧烈。因此,小贩只有在屡遭侵害而绝望的时候才会对侵害者进行报复,但杨佳却不必等到这种绝望的生活境地,在申诉无果后,他在心理上已经绝望。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把小贩和杨佳都称之为绝望型的报复,但在社会学上,小贩是,杨佳却不是。
杨佳跟小贩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侵害的认同心理不一样。小贩经常遭城管驱赶,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已经把这种对他们的侵害合理化了,但杨佳却难以认同这种侵害。这从警方所披露的录音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杨佳很有法律意识,这透露出两点,一是没有犯事的他并不合理化这种警察对公民的盘查,二是他作为北京人,在上海警察面前并不是没有心理优势。正是这两点,和以上分析的心理一起决定了他后面的一系列行为。
袭警也好刺伤城管也好,遵循的都是“生命受挫”导致“攻击转向”这一精神分析所揭示的基本心理规律。因此,严格约束公权力,对公民的自由、人格保持最大限度的尊重,才是避免这类现象发生的必由之路。其它的措施,从根本上都是开错了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