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治理之道,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需要哪些新技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河南怎么发力?怎么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针对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建言献策。 随着科技驱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享受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使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心理健康作为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持续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我们在思考心理健康对当代社会重要影响时,应当首先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而且也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的状态能够维持民众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并最终促进民众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这种健康状态的维持,除了需要个体具备足够的心理韧性、积极情绪调节能力,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强调:“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因此,如何有效推进完善民众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就极具现实意义。 在全民健康的背景下,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聚集地,更是大家能够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传递、问题解决等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社区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承载着连接个体、家庭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是构建全面、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具有多重优势:社区作为民众生活的聚集地,能够广泛覆盖包括青少年、老年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在内的不同人群,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天然地理优势,居民在家门口即可接受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例如,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关怀、心理慰藉以缓解孤独感等消极情绪。 总的来说,社区所具有的地理就近和资源整合等优势,使社区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石,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缓解心理压力,还能够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这既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又提高了社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因此,深入了解社区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现状和问题,是对当前社会治理实践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未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展望。通过加强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关注,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构建健康、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许多社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推广与普及,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在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在相关系统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等更加细致的部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也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促进国民心理素质提高等预期目标完成上仍有遗憾。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不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在体系、架构、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机构设置不统一。不同社区在心理服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社区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而有的社区则需要第三方,如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机构开展心理服务,这就使其服务存在专业性和规范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服务模式发展不平衡。发达城市和地区以及有条件的社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心理服务,其居民住户甚至可以随时得到专业咨询,并将相关服务费用纳入医保进行报销,但在一些欠发达城市或资源相对稀缺的社区,则甚至难以保障开展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政府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投入不够充足,这直接导致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无法形成固定惯例,更无法在管理和发展上保证稳定性和延续性。 第二,社区心理服务机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心理服务对象、内容、范围等方面的建设不够全面。一方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受限。根据中央综治办文件要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针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并“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但随着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化,不止是高危人群需要被关注,一般生活场景中也存在需要被及时关注的居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和内容都需要扩展完善。另一方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范围较窄。社区心理服务应尽量惠及整个社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群体,但目前我国城市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并未实现完全覆盖,服务对象也主要针对的是主动前来求助的居民或紧急(突发)事件的当事人,这就导致受益民众有限,无法及时有效地给社区居民提供可靠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服务。 第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组建困难。一方面,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资质不足。社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匮乏,缺乏稳定在岗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兼职从事心理服务人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专业人才数量的不足,不仅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的心理健康需求,而且可能导致社区心理服务直接被架空,成为形式上的摆设。另一方面,针对在岗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足。社区心理工作人员多数是其他岗位兼顾心理健康服务或是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缺乏专业的服务技能。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咨询师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拿到权威部门的认证资质。而在我国,这样的认证和培训机制尚不完善。这导致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识别心理疾病的能力有限,其服务规范性较差。因此,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培养与队伍建设值得重视。 二、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社区心理服务是社会治理精细化操作的具体体现,这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完整化建设,提高其实际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社区心理服务作为这一理念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不仅关乎居民个人的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丰富多元的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 第一,持续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首先,明确服务定位与目标。清晰界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定位,明确其服务范围、对象和目标,确保服务内容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既要强调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确保服务覆盖到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也要确保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设定具体的服务目标,如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等,确保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制定标准化服务体系。制定社区心理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服务申请、评估、干预、反馈等环节,确保服务过程规范、有序;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从专业的角度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评估和监督,确保服务质量符合标准;推广先进的服务模式和技术,如互联网+心理服务、特色化家庭治疗等,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最后,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心理服务的监管,确保工作人员遵守相关法规和规范,及时收集和处理居民对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从民众的角度看问题,不断改进心理服务的实际效果。 第二,持续优化社区心理服务内容和范围。一是,拓展服务内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等,提高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引入多元化的心理服务项目,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疗愈(如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特定需求群体(如学生、家长、职场人士等)设计内容、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活动,主动识别社区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定制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计划。二是,扩大社区心理服务的覆盖范围。建立社区专有的心理服务点或联络点;加强社区与周边医疗机构的网格化合作模式,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的转诊机制,确保居民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鼓励居民积极主动加入心理健康服务的日常工作,通过社区活动、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提高居民对心理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三是,加强宣传和推广,鼓励居民自我管理和互助。利用多元媒体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意识,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并参与心理服务;提供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或指南,帮助居民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及简单应对方法,鼓励居民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组建居民互助小组或心理支持小组,邀请专业心理师为心理支持小组提供指导和引导,提高小组的互助效果。 第三,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团队的专业化建设。首先,明确服务队伍组建的数量和质量标准。根据社区规模、居民数量及心理健康需求等因素,设定合理的心理服务人员数量标准。例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2名专职心理服务人员,并根据居民数量按比例增加;设定明确的专业背景和从业资格要求,心理服务人员应具备心理学、医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背景,并持有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其次,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高校、专业机构等的合作,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心理服务人员;定期组织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再次,重视人才引进,利用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入职。提供优惠政策或激励措施,促使有经验的心理服务人员到社区工作。对于服务队伍的构建要注意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考察,具体而言,要求服务团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要考验其临场应变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心态,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是否能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建立志愿者团队作为强有力的补充力量,以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招募具有心理学、医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背景或经验的志愿者,建立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心理服务,同时要加强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区心理服务的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不仅事关个人福祉,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整体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努力,逐步构建一个高效、便捷、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只有共同营造促进民众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民众才能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张舒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