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鑫桥(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个人成长以及未来的社会角色扮演。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趋势。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弥补传统心理治疗手段不足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手段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提高心理问题筛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和治疗。一系列辅助心理健康筛查的数字化工具已逐渐被开发和应用,如聊天机器人、大规模社交媒体分析和可穿戴设备及其相应软件程序等。借助数字化工具,通过系统、无感知的数据收集,学校能够更广泛、更高效地积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时状态和变化态势,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扩散和加剧。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精准识别和实时分析,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实现尽早预防、及时疏导、精准干预,有效控制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心理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 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具有突出优势 已有研究表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时机是在症状扰乱患者的日常生活之前。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言,及早发现并进行精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识别效率,并且可以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介入时间,为数字化干预网络的构建提供技术基础。相较于传统心理治疗手段,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的优势突出。 首先,在日常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学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数量有限。一位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往往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数字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并不依赖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因而可以有效缓解对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以大型多模态模型为例,对于那些正在与心理健康问题作斗争的学生来说,心理垂直大模型可以为他们提供及时的鼓励引导以及有效的心理困扰缓解策略,从而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过程中有益的补充资源。 其次,面对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学生往往因担心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而降低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的意愿。而数字化干预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依托,其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虚拟化与匿名性的特征能够有效缓解进行自我披露的恐惧,引导学生更加诚实地披露与自身心理问题相关的敏感化信息,从而大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再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更倾向于提供短期的心理健康服务,而学生因忙于课业、考试、升学和其他活动很少有连续、闲暇的时间接受治疗。数字化干预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赋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减少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从而成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宝贵的数字盟友。 最后,由于新一代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乐于且善于使用新兴数字化工具,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对学生而言极具吸引力。 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实践路径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数字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场所。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的积极支持不可或缺。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求,在既有传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下积极引入如移动应用程序和聊天机器人等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工具,并使用数字化工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异常情况并及早干预。 其次,当大学生完成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可以结合数字化工具动态化收集学生周期心理健康数据,形成心理健康动态报告,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检测与评估。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等均与其心理健康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除校园内部动态之外,学校还应将目光转向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积极推动家校联动,实现协同育人。通过观测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轨迹,辅之有关学生家庭数据,建立起立体、多维的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凭借多维数据对比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从中寻找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重要生活事件,从而识别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风险。 此外,利用大数据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予以分类管理。设计分级干预机制,按金字塔模式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学生给予关注,并预先设定不同心理测评结果的反应预案,重点关注“处境不利的学生”,进一步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将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潜在患病风险的学生的信息录入其中,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进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最后,学校需要组建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心理医生和专业指导老师在内的专业数字干预队伍。研究表明,在缺乏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数字干预成功的概率会显著降低。所有团队成员需协调配合,共同指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技术支持的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干预项目的优势。 多措并举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虽然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其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如确保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确保患者拥有完整有效的自主权,并要求人工智能的运作必须受到监督。尽管心理健康问题的数字化筛查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表现出巨大潜能,但没有学生和家长的充分参与也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如何确保充分的知情同意,转变学生及其父母对数字化筛查的态度,提高其参与筛查的意愿至关重要。 第二,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防止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尽管数字化收集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在充分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上展现出强大的优势,但隐私泄露风险和数据滥用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平台可能被非法企业和犯罪分子滥用。个人信息和心理健康数据的泄露可能会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使其面临污名化、社交边缘化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在技术层面做好数据匿名化和去识别化,在法律层面完善监管体系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三,需达成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技术受用和伦理规范的共识。因数字化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的复杂性,其在应用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在实践中涉及诸多利益主体,除学生外,还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医生、相关产品的研发人员等主体。不同主体因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的差异,尚未达成数字化工具辅助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和干预的共识,具体表现在数字化工具的接受程度和伦理规范方面。根据生物医学有益性原则的要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对患病学生个人有利,而且还要有利于医学事业乃至整个人类的福祉。 第四,保证技术发展的好处公平公正地惠及大学生群体。在正义性原则要求下,所有学生均享有平等的权利来享受数字化心理健康资源与服务,且每个学生都有权参与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数字化心理健康资源作为一种医疗资源,应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每个学生。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在地区上分布不均,一些学生仍然没有机会享有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发展的益处惠及所有学生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