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自私自恋、嫉妒心强、不爱自我反省,那你可能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爱逃避问题、对亲密关系持悲观态度,那你可能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近两年,网上关于心理分析的短视频越来越多,NPD、双向情感障碍等不少冷门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出现在大众视野。心理类内容增多,与当下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关,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这本是一种积极的现象。但是要看到,许多博主并不具备心理咨询相关资质,他们以“XX障碍的8个常见表现”“5分钟确诊XX心理疾病”等标题引流,抓取一些浅层化的行为特征,就草率地给网友下了诊断,让人“刷手机10分钟,确诊一身病”。必须明确这类内容不属于心理诊断或医学科普,更多类似于一种娱乐测试。 事实上,心理疾病的确诊需要经过严密的医学评估,患者所经历的痛苦也远不是几句话就能描述清楚。将心理诊断和疾病简单化、娱乐化,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对心理状况的夸大或轻视。比如,大多数人都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暂时性的情绪异常,这类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经过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大多可以缓解;但心理疾病则会引发长期、严重的躯体反应,必须进行系统治疗。不论是滥用和污名化抑郁症概念,将其等同于“矫情、脆弱”,导致真正的患者不被重视,加重病情;还是将自己或身边人动辄套进“人格障碍”的模板,将不良情绪夸大为“精神问题”,引发过度反应,都有悖于关注心理健康的初衷。 因此,对网上泛滥的号称“心理诊断”的伪科学内容,网友不要入戏太深。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当前互联网需要更多专业的心理学内容生产和普及,社会需要更健全的心理服务体系,在人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之后,还能寻求到专业、可及的帮助。(寻?)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