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汪宁)近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表示,可借鉴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试点经验,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法》,以法治力量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翟美卿表示,据相关统计,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已超过20%,且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尽管教育部已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但因缺乏法律约束力和系统性保障,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专业资源严重不足、干预机制不健全和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等突出问题。 翟美卿介绍,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广州市率先行动,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通过系统性立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长效化。该条例实施后,显著提升了广州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并荣获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翟美卿表示,在总结广州成功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推动全国性立法,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支持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法治保障。 翟美卿认为,可尽快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法》,通过立法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财政保障和服务标准,将“软倡导”变为“硬责任”。建立“教育部、卫健委、民政部”等多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教育部负责课程设置与师资培训;卫健委负责心理筛查与干预指导;民政部负责社会支持与贫困家庭帮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各地可结合经济水平、文化差异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基础性心理健康工作能有效实施。 此外,她表示,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标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筛查评估标准等。以学校为工作主体,任务清单化:学校每年开展一至两次常态化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必修课;家庭责任法定化,家长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亲子沟通技巧等;社会力量多方参与,通过建设社区心理驿站、互联网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支持补充,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协作机制,提升青少年心理问题早期识别率,减少因延误干预导致的极端事件。 翟美卿还表示,可强化“家、校、医、社”协同,打通全链条支持。在中小学100%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实现每学期全员心理筛查及动态档案管理,并与三甲医院合作开通心理危机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家、校、医、社”数据共享平台,各地通过学校列出青少年心理专科就诊白名单,开通学校-医疗机构就诊绿色通道,为困难家庭提供就诊补贴。将“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打通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干预”全链条。 此外,她建议在推动全国性立法过程中,注重对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化支持,补齐普惠性心理服务短板。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破解资源瓶颈,为乡村学校提供AI心理筛查、线上心理课、线上心理咨询和AI陪伴等服务,弥补教师不足。同时,注重隐私保护和准确性,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补齐普惠性心理服务短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