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竟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在线“诊断”心理的视频,先以NPD、ADHD、抑郁、焦虑等热门话题吸引关注,通过话术激起需求后,再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受访专家表示,一些“诊断”类视频专业性不够,不能起到科普作用,反而会产生误导,甚至造成心理伤害。(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当下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人们容易产生各方面的焦虑。网上心理测评的火爆,反映出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由此催生了“在线诊断心理”的市场。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人“被确诊”。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关于打造心理博主的教程帖,包括起号、引流到变现的全套流程,小到文案、字体、配图,大到账号定位、策划内容、受众分析,一应俱全。 这样的在线“诊断”是否靠谱、可信?答案显然是鱼龙混杂??确实有的是真专家,但有的却是真骗子。 “在线诊断心理”本该是不错的载体和方式,不仅方便,而且在线交流还能最大程度保护个人隐私。毕竟,心理问题是比较私密性的。到医院看病或治疗,担心遇到熟人,让“自己的小秘密”变成“不是秘密的秘密”。然而遗憾的是,“在线诊断心理”服务中,有相当数量的假专家,忽悠不知情的消费者,最终受害者不仅被诈骗了钱财,还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受损。对于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 不少视频先以热门的心理学概念如NPD、ADHD、抑郁、焦虑等吸引眼球,再通过各种话术激起观众的需求,进而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割韭菜”链条,这种现象严重偏离了科普的初衷。 在线诊断心理火爆,监管不能掉线。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平台的治理力度,而平台则需要履行审核把关的义务,不能让骗子继续招摇撞骗。唯有监管部门与平台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各方都将职能履行到位不掉线,才能有效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防止广大民众掉进不法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里,切实保障公众在在线心理诊断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