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吕世明 编辑 沈爱群 编者按: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会上分享了他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本期,我们刊发他的研究心得。 社会心理服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领域,建立法治环境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也是社会责任、社会使命、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的必然善举和必由之路。一个晴朗的法治环境,社会心理服务犹如一束阳光,必然对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的显著作用。 未来,作为承载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志愿助残的志愿者协会应该义不容辞,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相结合。既发挥志愿服务的灵活性和群众基础优势,又弥补专业心理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助力。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社会心理服务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话题,它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明和谐至关重要,成绩斐然、有目共睹。社会心理服务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残疾儿童的呵护、也为志愿服务无障碍,奉献出极大的贡献,彰显出社会幸福、社会价值、人文优势的别样作为和特有品质。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既复杂又光荣、既艰辛又耀眼的系统工程。在健康层面,可实现预防心理问题,减少心理疾病,维护身心健康,促进心理和谐,提高身心素质,达到心理幸福的效果;在平安层面,可实现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文明,达到社会幸福的效果;在幸福层面,可实现个体积极向上、家庭和睦温馨、邻里团结互助、组织高效关爱、文化繁荣兴盛、精神文明富足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推进、丰富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和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卫健委政法委双牵头、相关部门协同下,不断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专家支持的工作机制,主动提供面向个体、群体、社会的多元化心理服务,为民众搭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融入百姓生产生活以及基层社会治理方方面面。 其中,开展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志愿服务,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是一个服务特殊困难群体残疾人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本身就具有消除心理病耻感、传播积极心态的社会教育功。同时,志愿者扎根社区、贴近群众,是心理服务的“毛细血管”,可以将心理服务融入社区志愿者的日常走访、活动组织中,建立常态化心理问题筛查和心理需求响应机制。 可见,志愿服务在改善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的渗透力和执行力方面,可以彰显出独特的显著作用。 志愿服务赋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创新 近年来,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的开展更加专业化常态化。作为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也发挥着关键的赋能作用,深刻影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内涵发展和政策逻辑。在纵向层面,志愿服务覆盖了个体、家庭、社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横向层面,志愿者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群体的资源整合和互动协调,实现了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参与。正是这种多层次的协作机制,使志愿服务不仅成为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成为社会融合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动力之一。 人们以大爱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也成就了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论建树,取得了丰厚的实践成效,这是社会家庭、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的丰厚财富。正是有一大批长期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含辛茹苦创新发展的行业领军、专家学者以及志愿者,成就了我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天地新愿景。令人备受鼓舞是,社会心理服务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厚植社会根基土壤,越来越彰显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伟业中,社会心理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及创新性、发展性。人人关联、人人有责、人人所需、人人参与、人人推进、人人共享。 在志愿服务领域,社会心理服务毋庸置疑将会凸显出一个鼎力的、积极有效的、不可估量的现实作用和未来价值。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志愿服务立法和社会信用建设立法提到了立法日程。 对残疾人而言,对残疾人事业而言,对无障碍环境适老化应用建设而言,对志愿服务法治化而言,以及对日益临近走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未来的智能科创而言,专业化、品质化的社会心理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在现在和未来,必然会日益凸显出特有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不过,社会心理服务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新兴的领域。需要大家共建呵护、共治履行、共享品质,共同为这个新业态、新赛道倾入更多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