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5日讯 小雨(化名)刚升入高一,便因社交焦虑对学业失去兴趣,整日沉浸在网络小说的虚拟世界中。起初,妈妈李女士以为这只是孩子暂时的放松方式,但小雨逐渐拒绝与家人交流,甚至连续多日熬夜玩手机,白天则无精打采、逃避上学,成绩一落千丈。小雨的父亲尝试没收她的手机,结果引发家庭的激烈冲突。小雨哭诉自己“是个废物”,并指责父母只会讲大道理,多次摔门而出。 
图片与本文无关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王老师通过深入沟通,针对小雨的情况提出了以下4点干预方案: 1. 情绪标尺化:从“失控”到“可视化”在基地的团体辅导中,王老师让小雨用1-10分标注每日情绪(如“早餐时焦虑5分,被同学打量后8分”),通过量化降低对情绪的恐惧感,同时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 2. 身体反应同步训练 当小雨情绪达到6分以上,引导她完成“握拳-呼气-松手”的生理反馈练习,并配合语言暗示:“现在心跳很快,但它是提醒我保护自己,不是危险信号。” 3. 家庭情景剧重塑认知 通过角色扮演,和基地伙伴一起演绎自己的遭遇,其他伙伴在体验物理题看不懂题面后坦言:“现在的理科课程真的很难,解不出来也正常。”小雨则扮演班主任,学习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发现“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也不丢人。” 4. 积极行为“微目标”奖励 制定阶梯任务:第一天对室友微笑(+1分)、一周内参加一次小组讨论(+3分)。每完成一项,基地会颁发“勇气勋章”,小雨父母需同步给予具体肯定,如:“你今天主动打招呼,我们看到了你的努力。”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