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9月9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恐婚族们一直都是在21世纪爱情欲望旷野上,不由自主的漂泊者。因为内心中有太多太多的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关心,他们一直是追着爱情的太阳跑跟着爱情感觉走的人。因为“宁缺勿滥”的恐婚心理,他们又是这个世纪婚姻麦田里最初和最终的孤独守望人。
文章摘录如下;
21世纪是一个谈恐色变的世纪,恐怖主义、恐怖分子、人肉炸弹、绑架,每一个字眼的后面都渗透着鲜血和残酷。可偏偏这世上还有一些人,一些男人和女人,不知是恐怖电影看多了生成逆反心理,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不仅不惧“恐”,反而成了“恐族”中的一员。
别误会,我所说的“恐族”,不是与恐怖分子为伍的“恐族”,而是近些年来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之中的“钻石王老五”和“钻石女光棍”所组成的恐婚族。
身为酒店主管,今年正好30岁的林林,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两个都是大学教授,几十年的严谨家教,让她成为了大家眼中比淑女还淑女的好姑娘。林林和她的男朋友谈恋爱已经谈了六年了,他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很完美的男人,和他相处在一起,林林一直都很快乐。可是,这六年来,他向林林求婚不下十次,林林就是下不了“嫁给他”“和他结婚”的决心。也不知有多少次,林林一想起我的那些同学、朋友,结婚后离婚的,结婚后一天到晚吵得天翻地覆的,结婚后终日郁郁寡欢的,林林总是庆幸自己幸好没有“踩进婚姻这座围城”,否则真的要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可林林有时也常常问自己:难道这辈子都不嫁人么?林林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不知怎么着,我一想到结婚就怕?
一想到结婚就怕?笔者不知这世上还有多少如同林林这样的淑女,竟然淑女到怕结婚的地步,可是,笔者却可以断言,如林林等女士,之所以会恐婚恐到谈婚色变的地步,其根源在于她们对“婚姻”将给她带来什么的“未知”“一知半解”和“误解”,发展于“本能拒绝”的不断深化,终至于变成了一见到葡萄就感到酸的本能习惯。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急剧下降的初婚人数与火箭般上窜的离婚对数,如此鲜明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无可非议的,在这些人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恐婚族,可是无论他(她)不肯不愿结婚或离婚理由是什么,他(她)们对于婚姻都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既渴望又绝望的恐惧心理。
有的人是,曾经遇人不淑,遭人暗算,于是一朝被蛇咬二年怕井绳。
有的人是,把爱情想像得太美好,以至于不忍心让婚姻的现实搅乱了好心情。
有的人是,一想到两个人一起生活,联想到的就是不幸。
有的人是,一想到家就想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不自由,一提到结婚便大声叹息,婚姻将使自己失去阳光,再也灿烂不起来。
于是,这群都市中的恐婚族,表面上看来,他们在异性面前很大胆又很随意地伸出友谊爱情之手,可实际上他们的心扉自始至终是紧闭的,时刻警惕并防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踩进那一个温柔陷阱, 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显的,恐婚族们处在一种极端矛盾的婚姻心态中,一方面是急,比谁都渴望爱情,渴望婚姻,一方面却又是怕,比谁都怕,怕婚姻毁了自己原有的欢乐和安宁。不可否认,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关于婚姻失败的惨案及某些婚姻文章的误导,使婚姻几乎变成了人类幸福的失败。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恐婚族在与异性交往时,交朋友好说,谈爱情也可以,结婚,请免谈,他们之所以这样,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认为婚姻的悲剧多于喜剧,爱情的痛苦多于欢乐。例如李小姐是某外企的白领,今年32岁,她不是不想有个家,可一想到家,却不由自主的地想到男的不忠实,男人的花心,男人的背信弃义,虽然她也寂寞,她甚至还为了排遣孤单而轰轰烈烈地爱过几次,但她对于婚姻,今天的她似乎不抱太大的奢望。
其二,对自己在婚姻中能否适应另一半的角色,能否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缺乏信心和勇气。例如,谈过三个女朋友的小王,他不仅对他过去的爱情讳忌甚深,而且始终认为自己还不够成熟,我自己与自己都经常处在一种矛盾之中,又怎能平心静气地与另一个相处在一起到永远呢?他对笔者如是说。
其三,总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婚姻是这世上最乏味、最无聊、最庸俗的事。离婚已经三年的某公务员小叶,一提起结婚就皱眉头,他很时髦地学着说,婚姻是错误,离婚是醒悟,再婚是执迷不悟。
“我们的生活与别人无关”是一句流行得很酷又很广的哲理名言,但它却被许多恐婚族们信奉为生活的座右铭。恐婚族们之所以对这种自我意识极强,特别强调意志人格独立的格言情有独钟。这后面有恐婚族们的文化水平、修养素质比较高的原因,也有恐婚族既自信又自尊自强自暴自弃的因素。试想,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个性生活的时代,生活中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叫一个独立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改变自己的性格去迁就别人呢?
恐婚族们性格上的成熟自不用说,在生活情趣与习性上亦大都属于相当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识相当强烈的一群人。他们普遍地感到自己的爱情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又由于对爱情婚姻世界理解得太透而抱有成见。在他们心中长满了“世故”的老茧──他们很愿意被别人所爱却不愿意为别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很渴望爱上别人,但又不肯轻易表露“我属于你”之类的情话。笔者有一个朋友大学本科毕业,身高长相家庭背景都不错,可就是熬到35岁了还是光棍一个,不理解他的人说他挑花了眼,有心理障碍,理解的人说他是“风花雪月中孤独的守望者”。他自己却很轻松,成天没事人一个,被人问急了,他至少幽默地来上一句:谁的心中没有自己心往神驰的爱情乐园。
是啊,人生在世,谁的眼中没有一座自己注目的爱情丰碑?谁的的灵魂深处没有一个梦牵魂系的他(她)?谁不愿意自己早日有个遮风挡雨的家呢?
恐婚族是这世纪孤独的漂泊者,因为“我的生活与别人无关”,所以他们“绝不轻易地向一粒稗子注目”,可遗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别人都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在爱情与婚姻中,稗子总是长在人们目光仰望的地方上,而真正的种子却又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踩在脚下。
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恐婚族们一直都是在21世纪爱情欲望旷野上,不由自主的漂泊者。因为内心中有太多太多的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关心,他们一直是追着爱情的太阳跑跟着爱情感觉走的人。因为“宁缺勿滥”的恐婚心理,他们又是这个世纪婚姻麦田里最初和最终的孤独守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