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崔景贵教授应邀走进城管执法基层,这是江苏省首次将心理教育引入城管执法基层。
5种心态“困扰”城管队员
“城市管理工作太难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我们认了;挨骂、挨打,我们忍了;随时遭遇暴力抗法,我们也能挺着。”队员小朱一脸无奈,“身体伤害事小,更多的时候我们害怕受到心理伤害。”
屡屡“受伤”,城管执法队员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这些微妙的变化干扰了执法的公正性与力度。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城管执法队员普遍存在5种心态:矛盾心理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厌恶违章行为,却同情这些生活艰辛、赚钱艰难的弱势群体,因而在执法中会感情用事,优柔寡断。这种行为容易使违章者产生“违章合法化”心理,长此以往极易造成违章现象放任自流;队员被急躁心理困扰,处理违章时凭主观臆断,不经过周密的调查取证和缜密分析草率处理,出现执法偏差,或者在执法过程中方法简单,缺乏耐心,态度生硬,只求急于解决问题,忽视执法程序及文明执法;对待违章行为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消极心态,认为多管不如少管、少管不如不管,也是一种不良心态;城管队员常遭遇“白眼”,生活没有优越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暴力抗法事件频频发生,对执法队员打击和报复不断,使队员们有了胆怯心理。特别是曾有类似经历的队员,他们的心理负担就更为明显。
教授分析:克服“职业枯竭”
在崔景贵教授面前,城管队员们纷纷“倒苦水”。在武进城管执法大队工作1年半,小徐时常感到很痛苦,“天天在马路上巡逻,与街头小贩打交道,长年没有休息,可地位、荣誉、收入却不如别的公务员,家人有时也不能理解我的苦衷。”天宁执法中队的王建平刚刚踏入城管行列,却也明显地感觉待遇不公,“苦点、累点、委屈点没关系,我们更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些都是职业枯竭的表现。”崔景贵教授解释,职业枯竭是人们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从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城管法律法规立法不够健全,执法机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能给综合执法以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执法对象复杂,管理与执法矛盾非常突出,执法环境比较差。因此,城管执法队员时常会产生有劲使不上,无从下手的感觉,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去适应工作的需要了,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工作,产生焦虑的心态或消极怠工的现象。
如何克服职业枯竭?崔景贵教授认为,首先是城管队员在执法中,应注重心理学“艺术”的运用。执法对象形形色色,人员复杂、繁多,执法人员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了解违法者的动机,便于采用适度的心理攻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行政执法。其次是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面对矛盾冲突,理智、巧妙地化解,避免自身受到伤害。
崔景贵教授说,作为城管执法者,执法要有“亲和力”,不能高高在上,要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生存处境,实施“堵”、“疏”结合方法,让他们经营有去处,谋生有着落。
城管将建心理“咨询室”
城市管理执法有一定风险,特别是遇到一些顽固的执法对象,与执法人员无理纠缠、暴力威胁。天宁执法大队辅导员黄建新告诉记者:“城管队员必须接受严格的考评制度,在执法中不允许对违章者态度粗暴,使用谩骂性、威胁性等不文明语言,因此队员们经常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身体受伤时有发生。”
数据显示,2006年城管队员因遭遇暴力抗法受伤的事件有100多起,严重的导致执法队员卧床半个月。在遭遇身体伤害的同时,这些受伤的执法人员更背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上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疏导,过分压抑导致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与家庭、同事甚至社会产生隔阂。“城管队员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他们时常会发牢骚、抱怨,但时间长了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影响工作绩效。”崔景贵教授说,“城管队员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平衡,而他们缺少的正是一个‘渠道’。”
据了解,城管心理“咨询室”正在酝酿建立中,这是一种带有保密色彩的心理援助,将聘请心理学专家坐堂,给城管执法队员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