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
今天很高兴利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做快乐高效的父母。 我今天这个讲座主要分成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和大家探讨一下你的教育目标是怎样的,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第二,简单介绍一下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父母在子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 因为我临床20年的经验,而且我本人也是当妈妈的,有一个青春期的儿子。所以,我也有很多困惑,有些困惑在我临床的经验中得到了解决,我并不是说像大家想的,工作20年、又是专家、又是北大的,就好像没有困惑了,其实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每个人都有困惑,关键是你有这个心,为了孩子去尝试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我觉得就已经是好的父母了。 一、教育孩子的目标 第一,请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想一想,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台下:快乐)。 孩子不学习你干吗? (台下:也要掌握知识)。 如何在快乐和成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有的人很成功,我们也知道,有些人成功,要么英年早逝、要么自杀、要么没结婚,生活总是不如人意,如何在快乐和成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得到的答案是:希望孩子是一个快乐的人。 但是,做又怎么做呢?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父母把孩子逼着学习、弹琴、学奥数、学外语,父母是不是真的让孩子快乐就行了?不行,因为他要在社会上生存。 为什么我要问这个问题?因为你养育的方法,取决于父母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如果爸爸妈妈认为什么东西重要,你就会去影响孩子觉得那个东西重要,有些人是追求钱,有些人是追求名,有些人一定要上名校等等。我想跟大家说,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其实没有统一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都不一样,所以要问问你自己。 我想跟大家简单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成功? 北大每一年退学的学生都非常多。为什么?因为他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都是爸爸妈妈在后面督促着学习,完全没有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了北大之后没有人管,于是就开始玩游戏。 上了北大算成功吗?假如他北大也念出来了,但是到了工作环境很难适应,北大等这样名校的学生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别人合作,虽然是名校毕业的,但是有些单位也不愿意要,这算成功吗?不算。 有一些人功成名就了,我有一个同学,在著名的企业工作。他学历高、挣钱多,大房子也买了,但是英年早逝了。为什么?因为有很多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在玩命的透支,这种人算成功吗?他30多岁,有妻子、孩子、票子、车子,什么都有了,但英年早逝了,这叫不叫成功?不叫。 什么叫成功?为什么老话叫“盖棺定论”,只有在盖棺那一刻才能决定你成功没成功。 你到80岁,仍然面色红润、身体健康、儿孙满堂,那时候才能说你这一生成功了。所以,我觉得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目光要放远,不能为了近期的目标而损害远期的目标。 生活和成功的关系,有很多人为了成功,他会不去生活,他认为可以以后再去,但很多人没有以后。 我们活着两个目标,一个先要活着,其次是活的更好。 有的人为了活的更好,却连活着都不活着。什么意思呢?还用北大举例子,没有考上北大研究生,但他是北大的本科生毕业,可以说这辈子吃饭已经不成问题了,不会饿死街头了,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活的更好,可能为了活的更好,没考上研究生就可能自杀了。 我们每一天可以问问你自己,你有享受的时间吗?还是一直努力工作? 大家为什么大热天到这里来,实际上大家有共同的特质,你是非常积极、对生活有理想、愿意做的更好。这些人非常健康,会积极处理自己的生活,但其中有一部分人做的非常过度的话,就会显得非常忙叨,他自己忙叨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忙叨,让太太、老公、下属也一起跟着忙叨,也可能近期获得成功的概率较大,但就一辈子来讲,他这种生活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说的这些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都会影响到你教育孩子时的趋向,作为父母来讲应该经常反思自己,你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你要常常跟你的孩子,跟周围的同事、朋友一起讨论。 教育的目标,第一点我认为是,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培养他生存的动机和生存的能力, 第一步先让孩子学会生存。生存最重要的是他愿意活着,他觉得活着真有意思, 你们可以问自己,你们愿意活着吗?如果今天是活着的最后一天你愿意做什么? 如果你离开这个世上,你会留恋这个世上什么东西呢?大家留恋什么? 亲人、朋友。还有呢?美食,粤菜。漂亮衣服有没有留恋? 女士们。自己的孩子、兄弟、朋友、父母留恋不留恋?比如你的爱好,美国大片留不留恋? 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生活在世上最根本的东西,你喜欢这些东西。 但是,有些父母培养孩子,就是学习趋向的话,(这里的“学习”是打引号的,非常狭隘的对学习的看法,就是课本的那点知识,)孩子的生存动机就在减少(生存的动机就是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我咨询过程中,有一个妈妈,这个孩子喜欢卡通漫画,她把一箱子的漫画从阳台扔下去,这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因为这个孩子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就是喜欢漫画。当父母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个兴趣爱好的话,你应该感到庆幸,这是他与世界的连接。 第二是生存的能力, 北大有的学生到了学校以后,9月份开学,11月份他爸爸会从南方的省份飞到北大,为这个孩子洗衣服、买澡堂的澡票,就有这样的大学生,没有生存的能力。这种孩子出来以后,他能成才吗?不可能。 应该怎么培养孩子?多大的孩子就干多大的事。 三岁走路还走不稳,说“帮妈妈把鞋拎过来”,晃晃悠悠把鞋拎过来了,“我儿子真好,好好表扬一下”,这是三岁的生存能力。7、8岁什么生存能力?按照他的年龄特点,有相符合的要求。过于成熟好不好?这个孩子跟小大人似的,10岁负责起家里所有负担好不好?从社会评价是好事、懂事,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不好。为什么?10岁还有很大部分的童贞,他负担这么大的重任,就意味着他的童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这在心理上会有一部分影响,他负担的责任应该跟生理、心理相匹配。 第二个培养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有兴趣活在世上,有能力活在世上,我们第二个目标就是培养他做人。 我们传统的做人怎么做?我看各位面孔也很年轻,想一想你们的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们的,如果小男孩在外面打架了,妈妈会怎么样?先把自己的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揍一顿,为什么?向别人证明自己不护短。实际上可能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已经受委屈,回到家得不到理解和同情,对孩子心理上就有创伤。现在又走向另外一个倾向,是什么呢?如果孩子在学校跟别人打架了,父母有可能冲到学校去,把对方的孩子揍一顿,因为就一个宝。这两点都不可取,前面是只尊重别人的权利没有尊重自己的权利,但是现在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尊重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尊重别人的权利。 如何在中间找一个点呢?做人就是不卑不亢,首先培养孩子的自尊:自己爱自己。 中国人是以忍让作为美德的,但是忍让过头这个人时间长了肯定会抑郁,因为他总是迎合别人的要求忽略自己的要求。但一点不忍让就会没有朋友,自尊的孩子是既有爱自己的能力也有爱别人的能力。 爱的能力,爱我们的师长、爱同学、爱亲人,甚至于陌生人,爱的能力从哪来?是因为父母给了他爱,世界跟他的互动是爱的互动,所以他跟世界也是爱的互动。当然,可以想想看身边的小孩,有的孩子一看就特别喜欢,脸上健康、阳光,特别的仁厚,有的小孩看着就尖酸刻薄、搞破坏,这一定跟世界与他的互动是有关系的。 要教会孩子自信, 自信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个是争取自己的权利,一个是勇于表达情感。 这种孩子不会因为你是特别著名的人或者怎么样就自卑,也不会在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人面前特别自大,这点就要考量家长,如果你按照你的标准把世界分成三六九等,孩子就会分成三六九等, 比如我们考量自己,有些人是按照金钱来给世界分成三六九等的,就会在比他开的车好的人面前自卑,比他开的车差的人面前自大; 有些人是按照学历来分,比如说北大有些学生跟我说,要是不如北大的学校就没事,但是耶鲁、康奈尔大学回来就自卑。知识分子是按照知识和学历来给三分成三六九等。 如果你想要真正自信,要有一个大概念,人和人是平等的。比如你开的车很好,我可以很欣赏这辆车,但没有必要在这种人面前自卑,父母怎么做人,孩子都在学。 同时,这些孩子的自信又体现在非常懂事上, 比如说他会尊敬师长,但又不会任由老师的蹂躏。因为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的,也有个别教师在师德方面有问题,任何一支队伍都是这样的。有些老师可能会对孩子有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如果爸爸妈妈一味地让孩子忍受的话,这个孩子就会很倒霉; 还有,爸爸妈妈本身就不尊敬孩子,比如打、骂,这种孩子在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下就会忍受,因为他忍受惯了。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在外面很自信,父母得先做到尊敬他。 比如说,孩子与权威的关系。这里要说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特别特别尊重权威的,在单位听领导、在家听父母、在学校听老师,一级压一级。这会造成很多心里困扰,而且目前这个情况变化越来越大,年轻一代在追求自己的平等。 如何和权威保持关系?如果你太狂了,跟权威平起平坐,权威会不舒服,有可能你的工作就没了。如果权威是有毛病的、虐待的,就是让你言听计从的,我们自己又太受委屈了,如何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你的孩子都看着你怎么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儿子8岁左右的时候,在北京的一个游泳馆学游泳,一开始有一个老师教的挺好,四种泳姿都会了。后来换了一个老师,孩子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想去,一会头疼,一会肚子疼,我说你“你跟妈妈说,到底发生什么了”,他说:“教练打他”,我一听火冒三丈,自己的宝都舍不得碰一下,我跟他爸一商量就到游泳馆找那个教练,一路上我就想怎么跟他说,而且儿子也去了,怎么样给儿子一个模板。 到了那以后,那个教练20多岁,长的高高的,漂漂亮亮的,一看就是体育出身的,我估计他自己就是被打大的,这个是他和世界发生互动的模式,唯一会的模式。但是,这个老师也有好的一面,每次训练完了之后,会跟家长介绍孩子当天培训的情况。我说:“老师,我想跟你单独谈谈”,他说:“没事,就在这说吧”,我说:“我想跟你单独谈谈”,我就把他叫到一边去了, 我说:“首先您是一个好老师”,先把我对他真实的好的看法先讲出来,“您是一个好老师,您是唯一一个每天训练出来跟家长介绍孩子情况的老师。但是,我们儿子最近出现一些情况,他一会肚子疼、一会头疼,一问是训练的时候老师打他”,我说:“儿子你自己跟他讲”,我儿子说:“就是您打我们”,我觉得我儿子特别棒,回来我好好表扬他一顿。因为我先生特别高,我也挺高,他没有狗仗人势,也没有唯唯诺诺,特别的正常,语音语调的掌握就是自信的表达。 这个老师听完之后,防御马上就上来了,说:“是,我就是打他们了,他们不好好训练”,我说:“我知道,我跟我儿子也讲,我不觉得老师打学生是对的,老师的心是好的,老师为什么打你们是因为老师动气的,老师为什么动气?是因为想让你们好”。我也能理解,我儿子懒,他肯定不使劲。我也向老师解释说:“我们让儿子来游泳就是锻炼锻炼,也不是想成为游泳健将,如果你打他,我们从小教育是身体是自己的,不能让别人随便碰,身体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打这个身体,自尊都在一次一次被挨打,长大以后也不会有自尊的”。 你这么打他,他可能连来都不来了,他说:“你到二楼告我去吧”,我说:“我如果想告您,我们就不会在这见了,我认为您是一个好老师,只不过您的教育方法适合您这代人,不适合现在这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老师是年轻人转变也挺快的,他说:“其实我也挺感谢你的,跟我当面谈,有些家长直接告我去了”,我说:“你也别太认真,家长送他们来不是想成为游泳健将,就是锻炼锻炼”,后来我问我儿子,那个老师就不打了。 一个好的沟通,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对自己、对老师,儿子在看着爸爸妈妈怎么解决问题。 能力包括:请求帮助。北京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说是去找他爸爸,妈妈就以为是到马路对面的姑姑家找爸爸,这个孩子兜里只有两元钱,跨了北京两个城到爷爷家去找爸爸,到了以后根本没有人,2元钱也花完了,他就顺着公交线路往回走,非常危险,这人家都找疯了,一共找了4个小时,最后找回去了。家长就反思自己,平常对孩子请求帮助的能力训练不够。 能力包括:拒绝要求。首先每个人可以问问你自己,你是不是一个能够拒绝别人要求的人? 中国人非常难说“不”,亲戚跟你借钱,借吗?比如说周末的班,或者是过节过年的班谁都不爱值,有那种所谓的“老好人”,老有人找他换班,换来了别人说他好,但是他所有过年、过节都奉献给了单位,别人跟家人团聚。所以,做好人是有代价的,能不能拒绝别人?怎么拒绝别人?拒绝之后把这份友谊留下来。很多中国人认为,拒绝别人友谊就没了,我可以告诉大家,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一个试金石,他能试出来谁是你真正的朋友,谁是利用你的好心,如果他每每提出要求你拒绝后,他就不理你了,表示他就不是你的朋友。 做家长的你明白不明白这点,比如,我现在正在咨询的母女两个人,妈妈就是“好人”,好人在心理治疗中是有另外一种看法的,会非常委屈自己,非常的不健康,我们不是让所有人都当坏人,是在爱自己和爱别人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如果都爱别人,天天为别人服务,这个身体会跟你说:NO,我不想干了,我要生病了。 如果家长能做到拒绝要求的话,你的孩子也会跟你学习到拒绝要求。 还有就是,你允许不允许你的孩子拒绝你?如果你不允许他拒绝你,你说什么他必须听的话,这个孩子对这个世界也很难说出“不”字。 能力包括:表达愤怒。 中国人很难拒绝别人要求,也很难表达愤怒,会通过什么呢?会通过消极、被动的攻击。比如说:我忘了,或者就是拖着不办等等来表达。这个不如直截了当讲,会给对方误解,还以为你愿意做。 我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妈妈特别爱这个孩子,每天早上做一种很麻烦的早点,有鸡蛋、有面,拿油也么做,做完了之后儿子会把这个偷偷的倒掉,因为他不爱吃。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跟妈妈直接说呢,妈妈这么忙,又浪费面粉、又浪费鸡蛋、又浪费油,还浪费时间,你还不喜欢”,我说:“你直接告诉他说,妈妈你天天为我做的,我很爱你,你的爱我接收到了,但是我不爱吃这种”,哪样好呢?你可以自己思考,很典型的中国人就会不说。 能力包括:帮助他人,还有跟别人合作的能力,也是我们的孩子未来非常需要的。 能力包括: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后一个目标才是成才,著名专家卡耐基认为:人的成功85%靠的是人际关系能力。 现在情商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情商高人际关系才好,这里说的人际关系,不是我们常说的“拉关系”这种关系,拉关系是一种特殊人际关系的形式, 真正的人际关系好,这个人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他,所有人都喜欢他的人,在心理学上是有诊断的,是有毛病的,肯定是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迎合别人的人。只要大多数人比较喜欢你,你已经非常健康了。 因为任何一种个性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而情商是什么东西?对情绪敏感能够表达, 能力还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还有他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