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普遍重视养生,目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老大的幸福》就有这方面的话题。但许多人认为养生就是简单的煅炼身体,这实在是一种浅薄之见。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四种性质:即物质性、动物性、人性和灵性。健身只能作用于人的物质及动物层面,对人性及灵性影响不是很大。
我国心理学家许金声认为健康可分为三种: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他提出“全人心理学”概念,认为人就是具有身、心、灵整合的“大健康”的人(见其专著《通心》。并且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注重某一方面,往往效果不佳。并且有时其他两方面不发展,光锻炼身体甚至会引起肌肉拉伤,或者伤害到他人。另一方面,心情好了,生活过得有意义,人有时不锻炼身体也无妨,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而长期压抑紧张本身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因此,笔者在此提出养生必须兼顾三层:健身、养心、培灵。
健身方面,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运动。曲黎敏的四时养生,针对不同季节提出不同的养生“教案”。健身就是要“迈开你的腿,管好你的嘴”。这可谓养生的基层,是打基础的阶段,不可或缺,十分重要。如果把精神比为上层建筑的话,那么身体便是“经济基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青山”就是指人的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长期患慢性疾病的人,心理必然不好。从某种道理来讲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有时身体变好了,疾病治愈了,一个人的心理性格也会大为改观。这就是身体对养生的巨大基础作用。
养生的中层应为养心。现代的心身医学认为许多疾病是心理引起的,生气本身就是在生病,一种不良心理会对应一种疾病。有时我们只需改变心态,对应之病便可以不治而愈。比如,脾气暴躁、爱大动肝火的女性患乳房小叶增生的几率比心态平和的女性要高。
另外,良医必注重心理,因为人的身体本身是身心合为一体的。比如马悦凌在《不生病的智慧3》中对一位乙肝患者讲:即使没有乙肝,也会有诸多烦恼,不必单只对乙肝愤愤不平。有时我们“只能相信老天自有安排,我们只需过好眼前的生活,埋头做事,莫问前程,珍惜现在”!栾加芹提出休息有时为最好的保健,青山绿水为不花钱的养生灵丹。曲黎敏提倡让生活简简单单,只动脑不动心,做人要单纯一些阳光一些,还要不过分要强,不追求完美,她认为生气对人身体危害无处不在。因为人一生气便“三焦受阻”,百病由心生,百病生于气也。在治病方面,药补不如食补,而食补又不如神补。食补健身,而神补养心也。
在养心方面,我建议教师了解卡耐基《人性的优点》,懂得弗洛姆《爱的艺术》,学会泰勒《幸福的方法》,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并记住艾里斯的《别跟情绪过不去》,实践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培灵。这个“灵”就是指超越自己与更大的整体融汇。用超个人心理学来讲就是“得到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之体验”。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度”心理健康。她不仅只关注马斯洛的前四种需要,她更关注自我实现需要,更崇尚高峰体验。许金声教授在五种需要后面又加上了“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实现需要”,其提出的“全人”即指“大我实现需要”已经开始支配其行为的人,认为“全人”就是独自时有最多的完美独处,交际时有最多的“通心”交往的人。目前西方人热衷于东方的冥想、瑜珈和太极,这些皆可“通灵”。
我们的身体与“兽”无别,需要不断锻炼和运动。而我们称之为“人类”源于我们的心理,需要小心养护、平抚和呵护。人为万物之灵,“灵”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吧,她需要无限超越、培植和拉升。
综上三点,此之谓我的养生三层:即健身?养心?培灵。三者其实三位一体,底层牢固则身体健康,中层平和则心理健康,上层高深则灵性健康。三者整合谓之“全人”,三者和谐谓之有“大健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