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师在课堂上
汪金权烧火做饭
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老师:“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
汪金权在日记里写道:“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根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不是因为我多么无私和伟大
而是我本来就受过他人的帮助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
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师大。来到武汉,汪金权成了大学同班中最贫穷的学生之一。他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照顾,那些历历在目的回忆让他感念至今。
当年,华中师大学生每个月可以拿到国家补贴的2元钱生活费。“班主任程翔章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后,特意给我申请每月再补助2元。4元钱是什么概念?那时候,一毛钱可以看一场电影。”
武汉夏天蚊子多,看到汪金权没有蚊帐,程翔章给他拿来一床自己的蚊帐;冬天到了,看到他床上的被褥薄,程翔章又向学校为他申请了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直到如今,还留在他房间里的箱子里。
“还有一个同学彭涛,也多次帮助我。我后来帮助我的学生,不是因为我多么无私和伟大,而是我本来就受过他人的帮助。而受过我帮助的学生,以后也会再帮助别人。”汪金权说。
家乡的教育事业办成这样
总得有人来振兴吧
1987年,汪金权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至蜚声全国的黄冈中学任教,月工资大约是50元。
这个工资水平在当年不算太高,但也不低。汪金权开始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家用。“给家里装了电灯。”汪老师说,这可能是他给家里所做的仅有的几件大事之一。
从第二年调到蕲春四中后,母亲陈细花再也没有见到大儿子像模像样地拿回家一笔钱了。
而汪金权之所以调到蕲春四中,中间还有个小插曲。
到黄冈中学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师生俩闲聊时,顾老师叹气说:“地处大山深处的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
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真的调了过来。
“家乡的教育事业办成这样,总得有人来振兴吧。再说,我还存了一点私心,四中离家里近,方便我照顾家里老人和弟妹。做老师在哪里不是一样?”汪金权说。
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
就没有四中的今天
调到四中后的前几年,汪金权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钱。从当年的30多元钱,到如今的2000多元,汪金权的工资水涨船高,然而,他和家人的生活却没有因此受益多大。
22年来,10多万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他在蕲春四中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没有人清楚,他自己也不清楚。
或许只有他在学校里住的那间宿舍??四中教师公寓2号楼501室,可以提供最直观的证据。
没有任何装修的三室一厅,建好时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客厅里只有一张旧木方桌,几条木凳子。墙上挂着的一个石英钟,还是学校在交房时送给老师的礼物。
两个房间里,除了木板床,就是几张板凳和木板垒起的两个书架,架子上全是发黄的书。
身上的西服已穿了10年,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还是当年他到市里领奖时由学校买的。
厨房里做饭用的还是木柴,没有杯子给客人倒水喝,他只能略显尴尬地拿出几个瓷碗,其中一个还缺了口。
即便是如此简陋的房子,也并不属于他??他根本没有钱买,只是租住,他也是学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房的。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坯房中。
母亲陈细花说:“他支援了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唯愿个个好。我有无新房子住没有关系,只要我儿好,房子不漏雨能住就行。”
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学生上大学。“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的一致评价。
自己曾动摇过
最终还是战胜了诱惑
汪金权坦言,自己也曾动摇过,但是面对正在教室里坐着的这些学生。“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摇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我常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最终战胜了诱惑。”
22年来,汪金权亲手培养了上千名学生考上大学。他们中有很多家境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些贫寒家庭的命运。
他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四会,即教学生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
从高一到高二,他要求学生每天临写钢笔字,他说,练字就是练心,让学生们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
每次上课,他都有固定的五分钟供学生自由演讲或辩论。每逢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他,他总会让他们给学生说道说道。“山区的学生见的世面少,给他们说说外面的世界,增长一下见识。”
别小看了这五六分钟,如今,在四中的广播台、各类晚会上,他所带的学生最为活跃。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写信给他说,正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5分钟练就的口才,让他在应聘面试时脱颖而出。
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学校20多名学生作文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的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
为了学生,甘做骆驼
与人为益,牛马也做
他的大学同学们,直到毕业18年后,才知道他回到了蕲春四中。此前,大家只知道他离开了黄冈中学,从此没了音讯。
18年后,当年的大学同学、黄石七中校长叶甲友得知他的消息,前去看望他时,“抵达四中时已是深夜12点半,老汪还没休息,仍在备课,看着年仅42岁的老汪已满头白发,忍不住落下泪来。”
今年5月1日,汪金权的部分大学同级校友来到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第一年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以后每年计划注入10万元。
5月20日,湖北省教育厅发文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汪金权学习。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来到蕲春四中,将一张“免费师范生导师”的聘书交到了汪金权手上。
为了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汪品超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汪品超2万元的生活费。汪品超拿出1万元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金权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而对于这些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汪金权说:“我相信大家捐款的初衷是希望这些钱都用到实处,不属于我个人。”
“跟学生在一起真的是很幸福。我愿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为了学生,甘做骆驼;与人为益,牛马也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