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培养??家庭教育的核心:自理能力的培养
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有一章《内则》,专门记录了中国古代贵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充分强调了对动作、习惯的培养,我们这里部分摘录、评述如下: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幼儿能吃饭时,就教他们用右手。形成正确的动作习惯。
“能言,男唯女俞,男般革,女般丝”:能学说话的时候,男孩说话要恭敬,女孩说话要柔顺;男孩佩带皮囊,女孩佩带丝囊(强调男女的个性差异,希望男孩尊敬大人,活泼好动,希望女孩柔顺安静)。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六岁的时候,教孩子识数和辩认方向,进行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七岁的时候,男孩与女孩不同席而坐,不在一起吃饭(教孩子分别男女,建立性别意识。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似乎太古板了)。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八岁时,当孩子进门、出门以及就席、吃饭时,必须让长者在先而自己在后,开始教他们学会谦让(八岁时进行道德、礼节教育,让孩子尊老敬长,礼貌谦让)。
“九岁,教之数日”:九岁时,教他们计算日期。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褥绔,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十岁的时候,就要出外向老师求学,住宿在外,学习写字和记事,不穿帛制的衣服,遵循原来学习的谦让之礼,每天都要学习初级的礼仪。学习的东西贵在简要而信实。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到,西周贵族的孩子,从会吃饭开始一直到十岁,对他们的教育一直强调行为习惯的塑造和品德的养成,强调尊重老人,为人谦逊;对比来说,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非常简单、实在。想想现在唯我独尊的小孩以及小学生那沉重的书包和幼稚的自理能力,古人的教育似乎还有它的一些优越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