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律援助解“法结” 心理驿站化“心结”
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常常有一部分当事人由于遭遇困境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为达不到心理预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情绪浮躁、心理失衡等问题,这类当事人除了需要法律援助来帮助其解决问题之外,更需要心理辅导。面对这类人群,成都市近年来将心理疏导引入法律援助工作,除了指派律师为其解决法律纠纷外,还指派具备心理咨询专业资质的工作人员为其提供心理疏导,进一步帮助其梳理不良情绪,积极面对问题。近日,记者来到青羊区法律援助心理疏导驿站,了解法律援助工作站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情况。
讨薪无果寻求援助
心理疏导最终维权
今年,张林(化名)与一帮朋友来到成都一家包装厂打工。但从今年6月开始,该工厂停止了生产,工厂负责人遣散了包括张林在内的部分员工,却没有给他们发够工资,张林开始了长达2个月的讨薪过程。
今年8月,由于被拖欠工资多次讨要无果,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的张林与其他15名工友来到成都市青羊区新华西路法律援助工作站寻求法律帮助。到工作站时,张林等人的情绪异常激动。考虑到当事人的情绪,工作站人员立即召集了值班律师以及心理咨询师一起为工人们进行心理疏导。
深知在城市打工不易,工作人员先向在场的讨薪工人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站一定会帮助他们解决这件事情。工人们吃下这颗“定心丸”后,才开始平心静气地与心理咨询师和工作人员聊起打工时的细节。心理咨询师听后告知其应当合法理性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要回工资。经过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员工们情绪逐渐得以平复。随后,值班律师向其详细介绍了《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案件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最终员工们同意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援助律师已为15名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案件正在处理中。张林在得知法律援助工作站已经为其申请劳动仲裁后感叹不已:“好几个月了,终于看到了希望。感谢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我们提供法律援助,特别是心理咨询师。”
总结常规疏导流程
群众享受优质服务
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需要疏导的来访者,工作站通常有几个常规流程,首先通过倾听让对方把情绪发泄出来;再通过询问来拉近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感;再从侧面阐明法律,用间接询问或反问等方式引导当事人来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位负责人说:“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些思路,当然还要结合具体的情况。”
据悉,为了使群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更专业的援助服务,青羊区法律援助中心依托新华西路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了青羊区法律援助心理疏导驿站。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这个驿站是一个专为来电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化解、心理疏导援助的多功能心理疏导室,不仅帮助群众解答法律疑惑,解决法律问题,还能够安抚群众情绪,化解群众心结。比如这次员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顺利进入仲裁程序就与值班律师和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密不可分。”
人员专业 制度“上墙”
心理驿站化解“心结”
记者了解到,青羊区心理疏导驿站工作人员由精通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律师以及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组成。这样的人员构成,可保证在接待群众来电来访法律咨询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准确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症结,有效安慰疏导当事人情绪,纠正其主观上对现行政策、法律的误解,避免因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失衡,因偏激或情绪失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有效引导当事人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心理疏导驿站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青羊区法律援助心理疏导驿站工作制度》,该制度还公布上墙接受监督。制度规定咨询服务实行全程免费,工作人员在接待过程中应当坚持耐心倾听、认真记录,并事后对其分类归档保存,同时应对当事人的陈述内容具有绝对保密责任和义务。
记者看到,心理疏导驿站宽敞明亮,整体布置以简洁、温馨、舒适、隐秘为原则,配有沙发、饮水机、绿色盆栽等相关配套设施。心理疏导驿站设有专门的私密谈话区,具有较好隔音、隔离效果,达到安静、保密的要求,能有效帮助当事人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
青羊区司法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心理疏导驿站实现了法律援助与心理咨询的有机结合,在努力帮助当事人成功化解“法结”的同时,又能有效化解“心结”。据统计,目前,青羊区法律援助心理疏导驿站已经为40余名群众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
(本报实习记者 王虹 记者 晨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