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成为21世纪流行病――
精神黑洞吞噬3亿中国人
2007年5月25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作为“我爱我”的谐音,“5-25”一直致力于倡导“珍爱自我”的生活理念。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展相关的宣传座谈活动,“精神健康”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大众话题。
中国的精神疾病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居于疾病总负担排行榜的榜首,并预计于2020年时上升到疾病总量的14%。
提起“精神病”,人们的脑海里大多会浮现出两种形象。一类目光呆滞,行为怪异;另一类癫狂暴躁,臆想连天。但无论如何,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话题离我们眼下的生活显然过于遥远而陌生了。
然而事实上,一系列的医学研究正在将这种观念彻底推翻。随着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加剧,一些以往被当作普通脏器疾病来治疗的、不明原因的疼痛,现在被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问题。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胸闷等“小病”也有了“大隐患”。正是由于其隐蔽性,将近7成有心理问题的人尚处于“不自省”的模糊状态。
同时,一系列数字也把这个曾经陌生的话题逐步拉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目前有超过5%的中国人口(约6600万)患有已经确诊的各类精神障碍,而全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总和则高达2~3亿。
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的重性精神病病人总数高达1600万,而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人数最多,达到600万人次,这相当于每60户居民中就有一例,且这个数字还正在以每年10万名的速度激增。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部的一项调查进一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则为16%~25.4%。此外,全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身亡,100万人自杀未遂,另有150万人因为家人或亲友的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
今年5月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已经把精神压抑列入了精神残疾的行列。
一个从未有过的“精神黑洞”仿佛瞬间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不过未知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病人在黑暗中无助地摸索。对于建立《精神卫生法》的呼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各种社会机构也已经开始行动,自发组织各种心理调查及测评。相关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和法规也在完善中。甚至于一些发现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也已经开始采用“自助助人”的形式,为社会尽一份力。
然而,精神问题的严重性依然不容忽视。“21世纪,你得精神病了吗?”越发不像是杞人忧天。
精神病世纪
■临床发现
“心病根儿”难除,心理问题躯体化加剧
一个数字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虽然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抑郁症,但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因为还有将近7成人处于“不自省”的模糊状态。一方面,中国人往往处于传统观念,不肯承认自己精神或心理有问题,而讳疾忌医;另一方面,心理问题日益呈现出躯体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很多生理问题的“病根”深深地扎在内心。可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三甲医院的门诊也有调查显示,来普通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确有些是出于心理问题。心理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有些患者会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但医学检查不能查出相应的客观病变。例如,各种性质不同部位的疼痛: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胸部等,而疼痛本身也往往不固定某一处。这往往就是精神疾病的身体信号。
这些病症信号的表现和器官疾病的表现往往相似甚至相同,让人真假难辨,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心理问题必须尽早发现才能有效疗救。我们该如何“通过身体,直达内心”呢?
久治不愈的“消化不良”
当事人:徐敏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下去的东西能留在身体里”。大约一年前开始,她的食欲逐渐下降,即使一天没有吃东西胃口也不是很好。而且更糟糕的是,一些从前都是大快朵颐的美食,如今咽下去不到半个小时,就会腹胀、腹痛、甚至腹泻。有时候实在太难受了,徐敏就干脆把吃的东西想办法吐出来。
几个月折腾下来,她的体重从原来的55公斤锐减到46公斤,但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查不出确切的病理原因。
专家:北京大学回龙观医院闫少校主任指出,一些精神障碍不仅仅表现为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偏差,同时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生理症状。
以徐敏的“消化不良”为例,它表现为胃肠道的不适,比如嗳气(打嗝)、反酸、腹胀、腹泻等,严重时甚至伴有吞咽梗塞感。但是常规消化科门诊的胃肠道检查却又往往得不出具体的“大病阳性指标”,只能将其界定为“浅表性胃炎”或“肠道激惹综合症”,对于病人久治不愈的痛苦症状却难以释疑。
事实上,像徐敏这样看似久治不愈的“消化不良”有可能是一种不易被识别的心理疾病――“隐匿性抑郁症”引起的。“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主要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非典型性”抑郁症,约占抑郁症的10%~30%,大多数发生在36~64岁的年龄区间,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且患者几乎在察觉到自身“症状”后100%求助于各大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医生,但由于躯体检查及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表现,因此很难对症下药。
徐敏最终在消化科医生的建议下咨询了心理医生,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大约1年以前,徐敏的儿子高考失利,选择被迫复读。当时的徐敏恰巧因为操劳过度而食欲不振,再加上心情极度消沉,就在“隐匿性抑郁症”的干扰下延续了对于食物的“排斥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