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沈家宏教授是在大学课堂,他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的身份给我们这些大学新苗儿授课。与传统学院派教授不同,“坐拥”庞大的个案积累,二十多年精神科临床经验的他,不爱讲书本流派,却更爱谈临床实战经验,颇为俊朗的外貌配上略发白的头发给人莫名的沉淀,在三尺讲台上更是有一派江湖的气魄。
而眼前的沈教授,从咨询师的督导现场风尘仆仆赶到,不忘嘟囔“哎呀,哎呀迟到啦”,然后欢然大笑,衬上此刻着装随意朴素的他,却俨然一邻家大叔模样。
也就是与这么一位亲切的“沈公”,笔者与他开始了愉快的谈话。
(笔者和沈家宏)
从临床到心理,好奇心变成了执着
「一直以来觉得人光靠药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尤其是心理疾病,发觉心理治疗才更适合自己,国内心理治疗这一块还很薄弱,很多人得不到帮助,社会亟需这样的人带动。将心理真正结合到精神科临床和戒毒方面,自己做的还是比较执着的。」
沈家宏说,当初大学报考临床医学,是本着把人类的身体研究清楚的初衷,却被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他毕业后选择了精神病院。沈家宏在安徽省荣军医院浸淫心理卫生工作15余年,期间接受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培训,慢慢在精神病院里面做心理治疗。然后来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发展,直至今日又是一个9年。
医患关系对心理治疗上尤为重要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医患关系时候,沈家宏斩钉截铁地说「医患关系在所有临床关系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治疗上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表示目前的医学模式早就变更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心理”的模式是所有临床学科都要具备的模式,只是目前由于心理人才的限制,社会观念的限制,除了心理科,精神科,在其他学科这一块都相对薄弱。
他强调,医患关系是心理模式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不是简单医疗工作者和患者之间关系,而是治疗的一部分。不仅要从伦理的角度看待医患关系,也要从治疗的角度看待。「医患关系在心理医院更重要,也是疗效重要保证的因素。可以占到50%大比重,这是目前心理学界共识的观点。」沈家宏补充道。
公立医院心理科收费模式是在扼杀这行业
沈家宏告诉笔者,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相对不太被重视。由于收费相对“过低”,心理咨询七八十块钱一小时,一天只能做五到六个个案,带不来经济效益,而综合医院恰恰需要生存,所以不会对它(心理科)重视,所以在这一块,所有的综合医院心理科的地位经常被边缘化,而且有的仅仅是以“招牌”的形式存在。
现实情况是「医院需要增加个案数目,一天接的个案会去到二、三十个,这样时间是保证不了的,所以不得不以开药为主。」他还说「纯心理模式难以为继,所以目前综合性医院的心理咨询仍然是生物学模式,大概占六到八成,而心理学模式大概占二到三成。」
(目前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多被边缘化,通常只是个招牌)
心理咨询治疗费用过高为行业所诟病,高费用导致无法平民化,很多工薪家庭无法得到优质的治疗手段。沈家宏介绍,国内这种畸形价格的背后,存在心理咨询两个过于不平衡的收费体系??公立医院和社会心理机构的收费体系。他认为,公有制医院的收费体系“低”,例如80块、100块,这样低收费对这个行业是不利的,没法让它生存下去。换句话说公立医院的心理咨询收费是在扼杀这个行业,对于他们劳动价值基本是没有体现出来的,这是对这行业的严重的阻碍。
而社会上的收费,和公立医院形成两极的反差,社会的收费,去到500、1000、3000块一小时,这种稀奇的高。「这说明了公立医院的收费体系无法支撑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公立医院无法提供足够的咨询师和治疗师为社会服务,社会人群只能向社会机构求助而社会机构自身也需要生存发展,需要跟着市场走, 因此价格就提的特别的高。高收费意味着能得到帮助的只能是少数人。」
医疗保障跟不上,谈何咨询价格合理?
目前心理咨询还未完全进入医疗保障的系统里面,而国外心理咨询普及之广,很大部分取决于,它已全面纳入医保系统。国外对相当一部分流派,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传统的流派几乎都是可以进入报销系统的。
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走向规范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如何让大众能够享受心理咨询服务,让大家付得起心理治疗的费用,沈家宏提了三点:
①医改开始,可以让西方认证过的经典流派治疗能进入医保报销系统。
②提高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不能负亏运转。
③如果能够实现上述两条,社会机构的价格就会趋于合理。
沈家宏还提到目前国内心理行业的阻碍,表示行业不规范是痛处,体系如何评定,如何起作用,评定医保费用是否给的值,行业的认定问题也需要商榷。他接着捋了捋袖口,说,「比如心理咨询师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认定,心理治疗师是卫计委在认定,而在国外则是由行业协会来认定,如果我们国家也能这样做,则对规范咨询行业有帮助。」
他强调,国内,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认定,只要通过一个考试便可完成,而这样被认定的咨询师或治疗师是无法胜任咨询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或治疗师,临床实操经验和个案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成长体验和被督导的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目前在咨询职业认定中都是缺位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尽管行业还有很多弊病,可最后谈起心理行业前景,「虽然道路崎岖但肯定前途光明!」沈家宏眼光放亮如是说。
精神科医生到心理治疗师,成功转型
精神科医生一般是不做心理治疗的,责任的分工使精神科医生要转变为心理治疗师难度不是一般大。
来广州将近10年,沈家宏在谈及从事心理治疗中深刻的事儿,他便回想起白云心理医院成立“青少年治疗中心”。
中心不仅仅收治网瘾、逃学、打架的学生还有无法和父母成立好关系的学生,专门成立一个病房帮助这些家庭,虽然只成立了三年,却是帮助了500多个家庭,自己身体力行对工作坊团体治疗、训练营、对家庭父母管理的工作做了很多支持。
「毕竟老本行是精神科,我是个临床精神科医生,如今全职转入事心理治疗,对于我也是个很大的挑战,可就目前选择、结果来看,这个挑战是成功的。」
拥有处方权的他,如今在接个案时候也基本不开药,而是专注做心理治疗,个案如果必须开药(精神药物),他会介绍到其他精神科医生那里去。
未来将更专注于“家庭治疗”
深谙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沈家宏,却对家庭治疗情有独钟。对于未来,他给我讲了三个愿景,「首先让咱们医院成为家庭治疗的一个中心,至少在华南地区这块;然后,培养更多的人从事家庭治疗人才,给他们做系统正规的培训;最后,想写几本书,关于家庭方面的书,关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书,还想写对名人心理分析的书。」
另外再问及,对于目前被受追捧的网上问诊和例如春雨医生方面,沈公表示自己时间不够宽裕,但很期许。他说「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展,时间比较有限,每个月需要做督导,还有精神科和戒毒科的病房查房,还有个案。这一方面将来有条件的话是可以考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