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一)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和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讲,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引起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注意环境的变化,记忆发生的事情,思考各类不同的问题,想象未来的情景,这种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思考)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就是人的认知(cognition)或认识(knowing)过程。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这是人的情感过程。人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这就是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简称知、情、意,是人的心理过程。同时,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差异来,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人格(personality又译个性)。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而言的。
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这就构成了心理科学的特殊性。正如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提出的:“心理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表行为(behavior)活动上。心理活动,不仅来源于现实,来源于实践活动,又通过其外部行为活动,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首先,人的行为活动很明显要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整个人格(或个性)对行为又有很大的影响。其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甚至表现出一些与内心不符合的外部假象,说出一些与心理事实不相符合的话语。因此,当我们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去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第三,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能使心理活动成为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无法研究的东西。心理现象由外界事物和体内变化引起,总会在行为活动上有所表现,这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使直接表现受到掩蔽,它也会间接地在其他方面有所流露。因此,通过比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二)发展心理学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无数心理学家纷争激烈,形成了许多派别。由于他们的争议,趋于求同存异,保留各家的合理思想,才使心理学在一百余年内获得迅速的发展。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也引起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性的探讨。心理学既与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又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使心理学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边缘科学、中间科学、模糊科学,即超科学的科学。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又使大多数心理学家往往从一个侧面去深入研究之,使心理学研究范围广阔,分支众多。
尽管心理学分支繁杂,但不外乎可作两种分析,一种是从其层次上分门类,另一种是从应用上分门类。如果把心理活动分成不同层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学可分为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等。如果把心理学按其应用范围加以研究,心理学又可以有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等。普通心理学则是概论性的基础理论的心理学,由此可见,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act)和活动(activity)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前者所研究的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后者所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意指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类生活和文化的不断提高,人的心理水平也日趋发展。现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远非原始社会成人所能比拟的,这说明社会条件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作用。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种系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心理现象主要为人类所特有,但它是在动物界长期进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逐步出现了一些心理现象,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
对动物心理进化研究,是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 psychology)的主要课题。动物进化标志之一是其结构的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出现,于是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原始的心理。
(1)刺激感应性阶段
原生动物是动物进化阶梯中最低等的一种,例如变形虫等一类单细胞动物,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的各类特点,既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
动物界的进化是由单细胞动物发展为多细胞动物,例如腔肠动物的水螅。这时产生一种散漫的、无意向、无中枢的网状神经系统,尽管那时反应形式属于刺激感应式阶段,但是它们产生感觉细胞,能专门负担反应的传导职能。
(2)感觉阶段
网状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进化到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蚯蚓就是代表。它们不但产生了头神经节,而且出现了有彼此独立的原生质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处叫突触,突触式的联系使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功能。于是动物进入了心理发展最初形式的感觉阶段。这时,动物能够回答那些起信息作用并指导动物行为的个别刺激或物体的个别属性的作用。
在无脊椎动物发展中,节肢动物如昆虫,是进入较高级发展水平的动物。昆虫的节状神经系统,有其较庞大的脑神经节,并形成有相当发达和专门的受纳器官,不仅使感官越来越发展,而且形成各种本能,例如蚂蚁的觅食和存食本能,蜜蜂的交际本能,都成为各种习性。
(3)知觉阶段
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其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类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都是空心管状。管的后端是脊髓;管的前端有膨大部分叫做脑泡,在发展过程中,由三个脑泡变为五个脑泡,即前脑、间脑、中脑、后脑和末脑。
低等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由鱼发展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到鸟类,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例如,爬行类,在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出现了一层新的结构──大脑皮质;鱼类则发展了大脑半球的腹内侧面,即纹状体。于是,这些脊椎动物产生了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种系心理发展进入知觉阶段。
随着大脑的进化,低等脊椎动物的行为逐渐脱离感觉冲动的直接控制,到由综合各种感觉冲动的大脑半球新皮层的复杂过程来控制,也就是从感觉过程到知觉过程,发展了知觉阶段,就是对周围事物的刺激,不再只是回答其个别属性,而是在其行为中形成了不可缺少的个体经验,对周围事物作出整体的反应。
(4)思维萌芽阶段
哺乳类动物属于高级脊椎动物,它们只是由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类动物种类极其繁多、分布极广,在生态方面的差别也极大。所以它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种系心理发展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灵长目的类人猿。类人猿的发展,进入了思维的萌芽阶段。
类人猿有发达的大脑和大脑皮质,从外型看,与人脑相差不多,各种感官也接近人的构造。动物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猩猩的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①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问题;②模仿人的动作;③学会手势语言。
由此可见,哺乳类动物,尤其是灵长目哺乳动物不仅对周围环境有粗浅的感觉和完整的知觉,产生清晰的表象,而且能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属性做出完整的反应,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证明它们萌芽了思维,这种初级思维或动物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出了生物学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