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初入职场要学会说“微不足道的话”、干“微不足道的事”、拿“微不足道的钱”
调查动机:9月,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正式踏入社会。本报联合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推出的“初入职场感受如何”调查,在一周时间内有1365人次参与调查,反映出的心理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本报特邀知名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作了详细点评并支招,相信能为初入职场的人转变就业观带来一点帮助。
调查时间:9月9日―15日
调查方式:网上问卷、人才市场随机调查
调查样本:1365份
感受一:
预期和现实差距太大
刚毕业的四川大学研究生小冯介绍,不久前自己被成都市内的某房地产公司和一家报社同时录用。“虽然我很喜欢自己的新闻专业,但房地产公司的收入更高。最后我还是忍痛割爱,和房地产公司签约了。”小冯说,“以前我总认为专业和兴趣最重要,但现实总有变化。”
调查结果:调查中,对于刚入职场的感受,竟然没有一个人与预期相符。44.4%的人认为自己最初的就业愿望是专业对口,学有所用,但实际情况却是因缺乏经验不得不选择与专业不相符的其它工作;更有72.2%的人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沙坪坝区就业服务管理局林浩(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支招:知识和能力原本就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好比企业需要的是“面包”,而学校输出的却是“蛋糕”。以往我们往往把能力的大小和学历的高低等同起来,学校和家长缺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的实践,从而留下“高知低能”的后遗症。
当毕业生遇到这种已无力更改的现状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抓紧“补课”,即“先找罪受”,“先找苦吃”,“先找气受”,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经验的原始积累,以逐步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作为家长,此时最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基层的岗位上接受锻炼,而不是帮孩子精心策划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否则只会令孩子长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胶着状态。
感受二: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小王成功地应聘了一家公司的经理助理职位。“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对工作很有激情。但时间不长,我发现,我稍稍做出点成绩,大家都会用异样的态度对待我,甚至在背后对我指指戳戳。”小王说,自己现在很灰心,经常怀念在学校的时光,那时大家不会勾心斗角,也没有形形色色的眼神。
调查结果:24%的人认为与领导、同事的关系难以相处,不懂装懂、不以理服人、利用权力强势压人的领导最让职场新人厌烦,另有20.4%的人认为职场的潜规则令人窒息。甚至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目前有轻微的工作厌倦状态。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夏凌翔教授点评:学校原本是一片“净土”,只需要一颗“童心”和相关“专业知识”就能从容处理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而职场却是充满了硝烟的“江湖”和“战场”。因此,需要初入职场者具有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社会知识”,而很多社会知识又是学校根本学不到的,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尴尬局面。
初涉职场时,首先不要急于显露锋芒,要学会做“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潜龙,适度牺牲一点精力去适应工作环境和协调人际关系,最后掌握“内方外圆”的处世之道,才更有利于发挥好自己的才能。
感受三:
专业对工作无直接帮助
用人单位青睐的是对工作有热情、有能力、能担当责任的人。可是很多人在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种学生的心态和习惯。已经毕业一年的小军说,单位曾经有一位硕士生,因为没有自己冲厕所的习惯,被领导勒令走人。小军的同事都觉得纳闷,“自立是一个人走入社会的基本能力,这也需要企业培训吗?”
调查结果:48.1%的人表示,获得第一份工作上时,自己的心情更多的是兴奋,开始接触社会了。53.7%的人认为针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素质的提高,专业对工作没有直接帮助。
重庆HR联盟CEO陈刚:成功的职场人生应该是先跑龙套,再当演员,再做导演。跑龙套是每个职场中人都无法逾越的“青春期”,初入职场要学会说“微不足道的话”,干“微不足道的事”,拿“微不足道的钱”,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成为职场的佼佼者。至于用人单位不愿在应届毕业生身上进行培训方面的投资,实在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太多为他人作嫁衣的“痛苦经历”。
应届毕业生不仅仅要通过勤勉敬业的工作作风一步一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更需要“每日三醒吾身”反思自己的不足。对于表现出色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其实还是很乐意“冒险投资”和加以“突击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