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张大爷患病26年了,主要是胸痛、心慌和气短,有时腹痛、腹胀、稀便或水样便,近5年常常头痛、睡不好觉,“三伏”天都要穿毛衣。他说自己一年四季感冒从没好利索过,身体太虚,要求心血管病科的王主任为他开设生命绿色通道,以便发病时直接送病房抢救。
近两年来,张大爷住院越来越频繁,每次住院都要求做各种各样的医学检查,可是各种检查的结果基本正常,张大爷对检查结果既不相信也不满意,要求自治区内有名的专家为其会诊。最后心血管、消化和神经科专家为他会了诊,分别诊断为“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胃肠道功能紊乱”和“神经衰弱”,张大爷认为医生对其疾病重视不够,诊断草率,在病房发脾气,骂子女不孝,骂老伴对他不关心。王主任为他请来了精神科大夫,经仔细检查,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后经心理治疗和小剂量抗抑郁剂治疗,张大爷的各种症状开始好转。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常见的有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等;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胸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异常的或过多的阴道分泌物;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如疤痕、肢体或关节麻木、疼痛等。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基本正常的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尽管症状的发生与持续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躯体形式障碍分六型: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其他或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
大量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长期“泡”在综合医院的门诊和病房,他们症状多、体征少,主观不适多、客观检查阳性结果少,越治疗症状越多。一部分大夫逐渐失去耐心,开始抱怨患者太敏感、太缠人、无病呻吟。而患者也十分委屈,埋怨医生医术不高,态度差。在这种情况下医患矛盾和冲突极易产生。
患者的各种躯体症状是由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由心理冲突转换而来,所以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是心理治疗。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和森田疗法。但患者因患病回避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无需承担某些家庭和社会责任,而且得到了很多人在健康时得不到的关怀和温暖,要他们放弃病人角色十分困难,心理治疗常常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心理治疗时既要耐心又要讲技巧,尤其在治疗初期,应先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待良好医患关系建立后,再回到引发患者症状的社会心理因素方面。
|